——访重庆市名中医周天寒
周天寒并不老,但他却是位有魅力的杏林老人,一个有魅力的老共产党员、老中医。他骨子里秉承了共产党员的谦虚和中医淳厚质朴的本性,才如此平静淡定、荣辱不惊,才如此受到人们广泛的敬重和信赖。
名医门前长龙阵
重庆的天亮得晚,地处长江之滨的江津,天放亮也带着阴冷的江雾和湿气。而在江津区中医院周天寒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外,五六点钟就有患者在等待,到了七八点光景,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总在这个档口,自行车清脆的铃声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只见周天寒大夫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翩翩而至,他把自行车停在诊室外的一角,急匆匆地半小跑着来到诊室,他一边向门口的患者点头问好,一边开门。换上白大衣,摆放好脉枕,正一正患者的座椅,没来得及歇一口气,就笑微微地招呼候诊的患者。细细地问、把脉、看舌苔,轻声细语给患者解释,然后开处方。间或,有患者抱着中药袋又折回来问个不停,周天寒耐心地解释。患者一个一个地来,又拿着处方一个一个满意地离开,一个上午,周天寒没顾上喝一口水。
“你这种状况是胃不太好造成的,需要调理一下脾胃。”周天寒正在给75岁的幸婆婆把脉。幸婆婆一早出发,从德感步行到中医院,德感离江津区中医院约2公里,因家里人曾经在“周天寒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就医,治好了多年的顽疾,因而最近长期受失眠困扰的幸婆婆决定也来找中医把把脉。 “我晕车,不敢坐公交车来,家离得不远,所以就走路来了。”幸婆婆说,为了来周天寒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看病,她走了约半个小时的路。
糖尿病患者李阿姨是周天寒的“铁杆患者”,她只要一看到周天寒大夫清瘦而安静的背影,心里就踏实了许多。
为了让来找他诊治的患者不失望,本来可以不看门诊的周天寒老师,尽量挤出时间看门诊。他的诊室门口,常常是排了长队等他诊治的患者。
中医魅力受尊敬
“中国中医,很棒!”一天早上,,一位60来岁的外国患者来到江津区中医院的名医堂里,用略微生疏的中文说到。
这位患者叫罗伯特·蒂尔尼,2016年11月18日专程来到中国重庆学太极、看中医。11月的澳大利亚艳阳高照,而重庆却阴冷潮湿,患心律失常3年多的罗伯特·蒂尔尼到重庆的第二天,就因为出门衣服穿太少,引发感冒、咳嗽,继而诱发心律失常。听闻江津区中医院有位外聘教授叫周天寒,是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医术了得,便慕名前来问诊。
望闻问切“四诊”让罗伯特不由感叹中医的神奇。经过半年左右的治疗、调理,罗伯特·蒂尔尼多年的病情显著好转,为周天寒竖起了信赖的大拇指。
周天寒的魅力源于中医的本性。
如果走在人群中,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安静的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模样儿,你甚至无法一眼就把他与周围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区别开来。而当进一步了解到他的人品和他拥有的那么多令人仰望的头衔时,内心生出的不仅是惊叹,更是不尽的敬重。他很安静的知识分子模样儿,给人踏实沉稳的感觉,但他没有一点儿领导、专家学者的架子,总是平心静气地与人相处,温声细语地与人说话,与同事如此,与下级如此,与学生还是如此,没见过他高谈阔论、哗众取宠,没见过他目中无人、唯我独尊。
“中国中医,很棒!”一天早上,,一位60来岁的外国患者来到江津区中医院的名医堂里,用略微生疏的中文说到。
这位患者叫罗伯特·蒂尔尼,2016年11月18日专程来到中国重庆学太极、看中医。11月的澳大利亚艳阳高照,而重庆却阴冷潮湿,患心律失常3年多的罗伯特·蒂尔尼到重庆的第二天,就因为出门衣服穿太少,引发感冒、咳嗽,继而诱发心律失常。听闻江津区中医院有位外聘教授叫周天寒,是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医术了得,便慕名前来问诊。
望闻问切“四诊”让罗伯特不由感叹中医的神奇。经过半年左右的治疗、调理,罗伯特·蒂尔尼多年的病情显著好转,为周天寒竖起了信赖的大拇指。
周天寒的魅力源于中医的本性。
如果走在人群中,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安静的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模样儿,你甚至无法一眼就把他与周围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区别开来。而当进一步了解到他的人品和他拥有的那么多令人仰望的头衔时,内心生出的不仅是惊叹,更是不尽的敬重。他很安静的知识分子模样儿,给人踏实沉稳的感觉,但他没有一点儿领导、专家学者的架子,总是平心静气地与人相处,温声细语地与人说话,与同事如此,与下级如此,与学生还是如此,没见过他高谈阔论、哗众取宠,没见过他目中无人、唯我独尊。
继承创新赢赞誉
“周天寒老师自身,便是对‘传承’二字最好的诠释。”心病科主任、周天寒的学生刘驯说。
在重庆名中医里,周天寒50多年的医龄不是太长,但他名气与成就共生、医德与医术相伴,为振兴重庆的中医药事业,至今退而不休,奔走在中医药事业的前沿地带。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周天寒出生在重庆市大足县的中医世家,其父周济安为大足名中医。周天寒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加上经常随父侍诊,他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稍长,尊父命师从大足县名医李琴舫侍诊,尽得其传,拓宽了视野,学业日精。
1973年,周天寒从原重庆市第二卫校(原江津地区卫校)毕业。因有中医特长,被留在学校门诊部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日后,他又先后在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北京光明中医函大深造学习,师从国医大师郭子光、体质学说创始人王琦等当代中医名家。他曾被市卫生局评为“十佳优秀党政领导”,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市教委评为“教育管理先进个人”等,任过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后为副巡视员兼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科协委员、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江津人民政府科技顾问、重庆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他带出的中医弟子不计其数。
他在学术上遵循“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善于继承和总结,勇于创新。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郁、瘀、喘、泻”的新观点,从各脏腑的角度考虑,治疗情志病、瘀病、咳喘病、泄泻等。对胆石症,倡寒湿立论,主张益胆气,温胆排石;治疗痹证提出“通痹补虚”法则,归纳出“治痹十法”,被高等教材《中医内科学》摘用;将老年人的病理特点总结为“本虚标实”,提出以保精、益气、养神为治疗原则。
周天寒认为,对疑难病证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综合考虑病因、病位、病理、病证、病势,予以恰当的方法治疗,临床大多收效良好,得到患者好评。
1989年11月,长风机器厂退休工人傅元坤,因患脑血管意外,神志昏迷,瘫痪在床,家人一边为傅师傅准备后事,一边送到周天寒那里救治。周天寒接诊后,找准症结,从“治本”入手,大胆运用水蛭能活血和止血的功能,中西医结合,风雨无阻,每星期六上门诊治,不到两个月,奇迹发生了,患者不仅脱险,而且还可拄拐仗行走。
周天寒遨游医海50多年,既继承又发扬,因善治疑难病和待患者似亲人而饮誉江津。
探求医理勤耕耘
教学、诊疗是他的主要工作。
在临床工作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在保持中医特色,提高中医疗效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应用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收到满意效果。临床治疗疾病,主张首辨表里,次定寒热,再辨虚实,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选药组方以药少效佳著称。早期,他的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即使现在名声在外,常常一号难求,求医者众。他对自己要求依然严格,不分时间、地点,有求必应地为患者服务。
“安慰患者既是医生的美德,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周天寒常说,医生不仅要医术高超,还需有一颗仁爱之心。
1980年的一天,永川一位女教师被送来诊治。她神情恍惚,喜怒无常,拒绝治疗。当时才20多岁的周天寒一方面为患者医治,一方面寻找发病的原因。他了解到患者家庭不和,导致精神失常,于是对症下药,精心医治,辅以人间情谊,不久,女教师痊愈,愉快的返回工作岗位。
在坚持临床的同时,周天寒精勤不懈,笔耕不辍:在国内外知名医学刊物上发表过250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文章,部分论文被收录入《中医临床成果进展》《中医百家言》《中医百家新论》《疑难病中医治疗进展》等专著中,先后有30余篇论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他撰写的《五脏六腑皆令人郁》还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针灸与东方医学学院》上全文发表;他主审、主编了《周天寒医论集》《周天寒医论精选》《周天寒肺病证治》《胃痛胃胀与厌食》《郭子光养生新论》《国医年鉴》《实用中医学》《矿物本草》《中医群星医论》《内经临床》等20多部实用医学书籍;他主研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获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 “先熏后服疗法治疗头面部疾病”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他的许多中医临床研究课题,还多次获得江津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和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医学科技成果奖。
传承学术暖杏林
“周老师讲得好,都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用得上的知识。”“没错儿,我回去按照他说的做,身子骨是舒服了不少。”从周天寒的中医保健课堂上走出来的老年人,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心得。从事老年大学中医保健教学近30年的周天寒,针对老年人特点,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授课生动活泼,循序渐进,是历届参加老年大学学员对周天寒的评价。他自己也表示,为老年人贡献力量,其乐无穷;为老年事业努力奋斗,其乐无穷。
周天寒乐于为老年人传授他的中医保健知识和理论,更乐于培养后学者。他循循善诱,桃李满天下。
有一个执拗地喜欢中医的陕西男孩宋强,从重庆邮电大学毕业后,不惜辞去很好的工作,求人联系上了周老师,要跟名师学中医。这让周天寒老师很为难:不教,可惜了孩子满怀中医梦想,也埋没了他对中医特有的理解和天赋;教,这孩子家境并不好,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家里还等着他挣钱改善生活环境呢。周老师反复让这个孩子权衡利弊。可这孩子铁定要学中医。最后,在周天寒老师的传教和指导下,宋强高分考上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荣昌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技术骨干和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委会的科普骨干。
为了培养人才,让中医药后继有人,他不遗余力献计献策:他向重庆市政府呼吁成立独立的重庆中医药学院,牵头撰写了“整合我市主城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资源加快组建重庆中医药学院可行性建议报告”,提出了具体方案;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新教育途径,大力推进中医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身为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天寒以身作则,2011年启动了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传承工作室于2012年3月在原老中医院正式启动并开展工作,新医院建成后,工作室又搬入了新院并增添了部分设施,功能更加完善。
如今,按照工作室的建设要求及周天寒老师的推荐,工作室建立了以心病科主任刘驯为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室团队,不仅负责组织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和科研培养方案,还负责组织开展学术研究。
工作室的人才结构合理,有中医临床,计算机软件及信息网络和临床及科研管理人员共13人。其中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中医师3名,主治中医师3名,中医师5名,网络管理1名。团队中包括硕士研究生6名,在读硕士2名。
工作室重点选择了周天寒老师平时擅长治疗的咳嗽、郁证、眩晕等3个常见病、疑难病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和方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周边百姓的认可,口碑相传,越来越多的百姓从远处慕名而来,工作室的门诊量逐年增加,如今每年门诊量达到约1万人次。
目前,团队已整理临床医案120余份,撰写论文8 篇,总结发表周天寒老师的学术思想论文7篇,出版了专著《周天寒医论精选》《周天寒肺病证治》;周天寒老师及工作室成员开展了10多次的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10余次;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0项。在工作室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周天寒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周天寒老师自身,便是对‘传承’二字最好的诠释。”心病科主任、周天寒的学生刘驯说。
在重庆名中医里,周天寒50多年的医龄不是太长,但他名气与成就共生、医德与医术相伴,为振兴重庆的中医药事业,至今退而不休,奔走在中医药事业的前沿地带。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周天寒出生在重庆市大足县的中医世家,其父周济安为大足名中医。周天寒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加上经常随父侍诊,他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稍长,尊父命师从大足县名医李琴舫侍诊,尽得其传,拓宽了视野,学业日精。
1973年,周天寒从原重庆市第二卫校(原江津地区卫校)毕业。因有中医特长,被留在学校门诊部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日后,他又先后在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北京光明中医函大深造学习,师从国医大师郭子光、体质学说创始人王琦等当代中医名家。他曾被市卫生局评为“十佳优秀党政领导”,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市教委评为“教育管理先进个人”等,任过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后为副巡视员兼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科协委员、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江津人民政府科技顾问、重庆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他带出的中医弟子不计其数。
他在学术上遵循“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善于继承和总结,勇于创新。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郁、瘀、喘、泻”的新观点,从各脏腑的角度考虑,治疗情志病、瘀病、咳喘病、泄泻等。对胆石症,倡寒湿立论,主张益胆气,温胆排石;治疗痹证提出“通痹补虚”法则,归纳出“治痹十法”,被高等教材《中医内科学》摘用;将老年人的病理特点总结为“本虚标实”,提出以保精、益气、养神为治疗原则。
周天寒认为,对疑难病证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综合考虑病因、病位、病理、病证、病势,予以恰当的方法治疗,临床大多收效良好,得到患者好评。
1989年11月,长风机器厂退休工人傅元坤,因患脑血管意外,神志昏迷,瘫痪在床,家人一边为傅师傅准备后事,一边送到周天寒那里救治。周天寒接诊后,找准症结,从“治本”入手,大胆运用水蛭能活血和止血的功能,中西医结合,风雨无阻,每星期六上门诊治,不到两个月,奇迹发生了,患者不仅脱险,而且还可拄拐仗行走。
周天寒遨游医海50多年,既继承又发扬,因善治疑难病和待患者似亲人而饮誉江津。
探求医理勤耕耘
教学、诊疗是他的主要工作。
在临床工作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在保持中医特色,提高中医疗效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应用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收到满意效果。临床治疗疾病,主张首辨表里,次定寒热,再辨虚实,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选药组方以药少效佳著称。早期,他的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即使现在名声在外,常常一号难求,求医者众。他对自己要求依然严格,不分时间、地点,有求必应地为患者服务。
“安慰患者既是医生的美德,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周天寒常说,医生不仅要医术高超,还需有一颗仁爱之心。
1980年的一天,永川一位女教师被送来诊治。她神情恍惚,喜怒无常,拒绝治疗。当时才20多岁的周天寒一方面为患者医治,一方面寻找发病的原因。他了解到患者家庭不和,导致精神失常,于是对症下药,精心医治,辅以人间情谊,不久,女教师痊愈,愉快的返回工作岗位。
在坚持临床的同时,周天寒精勤不懈,笔耕不辍:在国内外知名医学刊物上发表过250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文章,部分论文被收录入《中医临床成果进展》《中医百家言》《中医百家新论》《疑难病中医治疗进展》等专著中,先后有30余篇论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他撰写的《五脏六腑皆令人郁》还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针灸与东方医学学院》上全文发表;他主审、主编了《周天寒医论集》《周天寒医论精选》《周天寒肺病证治》《胃痛胃胀与厌食》《郭子光养生新论》《国医年鉴》《实用中医学》《矿物本草》《中医群星医论》《内经临床》等20多部实用医学书籍;他主研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获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 “先熏后服疗法治疗头面部疾病”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他的许多中医临床研究课题,还多次获得江津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和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医学科技成果奖。
传承学术暖杏林
“周老师讲得好,都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用得上的知识。”“没错儿,我回去按照他说的做,身子骨是舒服了不少。”从周天寒的中医保健课堂上走出来的老年人,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心得。从事老年大学中医保健教学近30年的周天寒,针对老年人特点,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授课生动活泼,循序渐进,是历届参加老年大学学员对周天寒的评价。他自己也表示,为老年人贡献力量,其乐无穷;为老年事业努力奋斗,其乐无穷。
周天寒乐于为老年人传授他的中医保健知识和理论,更乐于培养后学者。他循循善诱,桃李满天下。
有一个执拗地喜欢中医的陕西男孩宋强,从重庆邮电大学毕业后,不惜辞去很好的工作,求人联系上了周老师,要跟名师学中医。这让周天寒老师很为难:不教,可惜了孩子满怀中医梦想,也埋没了他对中医特有的理解和天赋;教,这孩子家境并不好,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家里还等着他挣钱改善生活环境呢。周老师反复让这个孩子权衡利弊。可这孩子铁定要学中医。最后,在周天寒老师的传教和指导下,宋强高分考上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荣昌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技术骨干和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委会的科普骨干。
为了培养人才,让中医药后继有人,他不遗余力献计献策:他向重庆市政府呼吁成立独立的重庆中医药学院,牵头撰写了“整合我市主城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资源加快组建重庆中医药学院可行性建议报告”,提出了具体方案;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新教育途径,大力推进中医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身为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天寒以身作则,2011年启动了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传承工作室于2012年3月在原老中医院正式启动并开展工作,新医院建成后,工作室又搬入了新院并增添了部分设施,功能更加完善。
如今,按照工作室的建设要求及周天寒老师的推荐,工作室建立了以心病科主任刘驯为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室团队,不仅负责组织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和科研培养方案,还负责组织开展学术研究。
工作室的人才结构合理,有中医临床,计算机软件及信息网络和临床及科研管理人员共13人。其中主任中医师1名,副主任中医师3名,主治中医师3名,中医师5名,网络管理1名。团队中包括硕士研究生6名,在读硕士2名。
工作室重点选择了周天寒老师平时擅长治疗的咳嗽、郁证、眩晕等3个常见病、疑难病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和方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周边百姓的认可,口碑相传,越来越多的百姓从远处慕名而来,工作室的门诊量逐年增加,如今每年门诊量达到约1万人次。
目前,团队已整理临床医案120余份,撰写论文8 篇,总结发表周天寒老师的学术思想论文7篇,出版了专著《周天寒医论精选》《周天寒肺病证治》;周天寒老师及工作室成员开展了10多次的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10余次;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0项。在工作室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周天寒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