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副主任医师刘小利
“刘阿姨,我不要打针,我要吃你开的中药!”随着带着哭泣的稚嫩嗓音,一个小小的身影挣脱大人的手,跑进刘小利诊室。“灿灿生病了?你和外婆稍等等,阿姨给小哥哥开完药,就给你看看哦。”正在诊病的刘小利医生,微笑着安慰小灿灿。
随着外婆的讲述,刘小利才知道,3岁的灿灿昨天开始发烧,口腔出现水泡,西医诊断“手足口病”。头一天,家里外婆、妈妈和爸爸3个人按着小灿灿才肌肉注射了一次药,第二天无论如何小灿灿也不愿意打针,哭着闹着要吃刘阿姨的中药。正好刘医生上门诊,外婆想几次灿灿生病都是吃了刘医生开的中药好的,这次也来试试吧,连续吃了6副中药,灿灿的病就好了。
像这样只吃刘小利处方中药的小娃娃可不少。他们有的说,刘阿姨的中药量少甜甜的,好喝;有的说,刘阿姨的中药是咖啡,吃了病就好了;有的说,在刘阿姨这里,不打针,不输液,喝杯茶就不咳嗽了。
幼时立愿 逐梦中医
刘小利是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兼办公室主任。幼时的她,生活在江津的书香之家。她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是一名中医,而且是一名健谈乐观的铁杆古中医,她就是在父亲各种精彩的中医故事中慢慢长大。父亲嘴里,那些药到病除、针退痛止的故事让她惊感中医治疗的神效;那些望而知病、切知生死的故事让她感叹中医诊病的奇妙;那些起沉疴、愈重症,刷新西医认知的故事让她赞叹连连;而那些路边野草皆是药、株株野花有故事,更让她感觉中医药妙趣横生。“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中医!”理想就这样扎根进了刘小利幼小的心灵。
1993年,刘小利初中毕业,在那个升学以中师、中专为荣的年代,妈妈和班主任希望她继承母亲衣钵,当一名教师,可她毅然选择了卫校。卫校三年,她勤勉刻苦,孜孜不倦,连续2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被四川省教委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中专毕业后,刘小利被分配到当时的江津县人民医院工作。进入工作单位,她发现在一众年轻医生中,自己的学历太低,于是很快报名加入中医大专的自考队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挑灯苦读,顺利完成了自学中医大专的所有课程。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刘小利又报考了专升本,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班,脱产2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刘小利刻苦钻研《温病条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并记录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在逐梦理想的道路上,刘小利也曾遭遇各种各样的诱惑:转专业,风险更小;换单位,工作更轻松。可每次面临这样的机会,她从来没有犹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尽管她知道,学中医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全程艰辛,正如父亲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可她热爱中医,对其间遭遇的曲折、困苦泰然受之。
跟师名医 精益求精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经验科学。父亲的中医之路上,曾拜学数位当地名中医门下,这极快地提高了他的医术。由此,刘小利深深知道,跟名师对于一个中医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期间,她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学校附院门诊部,跟随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名家卓雨农之子卓启墀教授、儿科主任医师李秀亮、内科主任医师叶学峰等随诊抄方;在毕业实习期间,跟随重庆市名中医李松龄主任医师、妇科陈大蓉主任医师临证处方,学习名师、专家的辨证思路,琢磨他们的用药特点,总结他们的诊治经验。
2012年,刘小利通过市卫生局审核,成为重庆市名中医、第二批重庆市老中医师带徒导师、江北区中医院儿科专家欧阳作理主任医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她坚持跟随欧阳作理老师侍诊抄方,针对重点病案、经典疑虑,积极向老师请教。她特别注重思考总结,对老师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儿科用药特点,认真分析、虚心求教;她坚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老师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临床,不断总结。在跟师三年期间,刘小利撰写了学习心得18篇,临证医案30篇,1万余字的毕业论文1篇,在国家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市卫生计生委对继承人的终评考核。
除了跟随名中医坐诊,刘小利亦不放过任何一次向名师学习请教的机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组织的国医名师大讲堂,每次都可以见到她的身影;市内的名中医经验讲座,她也积极参与。名中医的面授、讲授,不仅拓展了她的临证思路,也丰富了她的临床思维,让她在临床中治法更准确,用药更有效。
坚持临证 不断积累
因工作表现突出,2011年,刘小利被任命为医院行政办公室主任。繁杂的行政事务让她异常忙碌,即便经常加班,也没能让她放弃临床坐诊。每周至少2个半天的门诊,让她将学习、继承的中医精髓运用于临床,也因疗效显著,颇受病患好评。
5岁的小宇是刘小利的铁杆粉丝。3岁时,小宇第一次来到刘小利诊室,因反复咳嗽吃西药未见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中医,没想吃了5副中药后,咳嗽就好了。从此,刘小利就成了小宇的专属医生,家里有句口头禅:生病了就找刘医生。
20岁的小王是一个大学生,因数年前在市外的一所私人医院做了一次盆腔手术,之后下腹反复疼痛,在家乡和重庆求治了多家三级医院,均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药、西药吃了不少,钱花得也不少,没见好转。后来慕名找到刘小利,吃了一周的药,疼痛明显好转。因小王的学校在区县,当了解到她为了前来治病,得提前一天从学校出发,在重庆酒店住宿一夜方能就诊,刘小利立即将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号留给她,让她随时联系,远程诊疗,避免小王往返奔波。连续吃药3个月,小王终于摆脱了多年的阴影,盆腔炎痊愈了。她在微信里对刘小利说:“感谢刘医生治好了我的病,你是我见过的最体贴、最善良、最好的医生”。
58岁的王阿姨,因“老年性阴道炎”辗转求治多家医院,内服、外用药物疗效不好,找到刘小利。经过细心了解病情、追述治疗经过、详辨舌脉后,刘小利给予了她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1个月后,王阿姨的症状消失。65岁的魏阿姨,半年前患上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后留下后遗神经痛,夜不能寐,被不能盖,衣不能穿,其痛苦难以言表。经过刘小利使用中医药悉心诊治2个多月后,局部疼痛偶有发作,生活回归正常,做家务、跳舞均不受影响,整个人容光焕发,与之前的萎靡不振判作两人。
有的人熟知刘小利是儿科专家欧阳作理的弟子,但看她临床也会使用西药,对成人疾病治疗效果也好,不禁好奇询问。刘小利回答到:“治疗疾病,不分中医西医,给患者提供最优最好的方案是我诊疗的原则。小儿疾病、妇人疾病、成人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宗从辨证论治,其理一脉,没有差别”。也正是因为刘小利在临床上始终坚持中医诊治的宗旨——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才能获得良效,深受患者欢迎。
像这样只吃刘小利处方中药的小娃娃可不少。他们有的说,刘阿姨的中药量少甜甜的,好喝;有的说,刘阿姨的中药是咖啡,吃了病就好了;有的说,在刘阿姨这里,不打针,不输液,喝杯茶就不咳嗽了。
幼时立愿 逐梦中医
刘小利是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兼办公室主任。幼时的她,生活在江津的书香之家。她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是一名中医,而且是一名健谈乐观的铁杆古中医,她就是在父亲各种精彩的中医故事中慢慢长大。父亲嘴里,那些药到病除、针退痛止的故事让她惊感中医治疗的神效;那些望而知病、切知生死的故事让她感叹中医诊病的奇妙;那些起沉疴、愈重症,刷新西医认知的故事让她赞叹连连;而那些路边野草皆是药、株株野花有故事,更让她感觉中医药妙趣横生。“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中医!”理想就这样扎根进了刘小利幼小的心灵。
1993年,刘小利初中毕业,在那个升学以中师、中专为荣的年代,妈妈和班主任希望她继承母亲衣钵,当一名教师,可她毅然选择了卫校。卫校三年,她勤勉刻苦,孜孜不倦,连续2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被四川省教委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中专毕业后,刘小利被分配到当时的江津县人民医院工作。进入工作单位,她发现在一众年轻医生中,自己的学历太低,于是很快报名加入中医大专的自考队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挑灯苦读,顺利完成了自学中医大专的所有课程。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刘小利又报考了专升本,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班,脱产2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刘小利刻苦钻研《温病条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并记录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在逐梦理想的道路上,刘小利也曾遭遇各种各样的诱惑:转专业,风险更小;换单位,工作更轻松。可每次面临这样的机会,她从来没有犹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尽管她知道,学中医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全程艰辛,正如父亲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可她热爱中医,对其间遭遇的曲折、困苦泰然受之。
跟师名医 精益求精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经验科学。父亲的中医之路上,曾拜学数位当地名中医门下,这极快地提高了他的医术。由此,刘小利深深知道,跟名师对于一个中医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期间,她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学校附院门诊部,跟随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名家卓雨农之子卓启墀教授、儿科主任医师李秀亮、内科主任医师叶学峰等随诊抄方;在毕业实习期间,跟随重庆市名中医李松龄主任医师、妇科陈大蓉主任医师临证处方,学习名师、专家的辨证思路,琢磨他们的用药特点,总结他们的诊治经验。
2012年,刘小利通过市卫生局审核,成为重庆市名中医、第二批重庆市老中医师带徒导师、江北区中医院儿科专家欧阳作理主任医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她坚持跟随欧阳作理老师侍诊抄方,针对重点病案、经典疑虑,积极向老师请教。她特别注重思考总结,对老师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儿科用药特点,认真分析、虚心求教;她坚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老师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临床,不断总结。在跟师三年期间,刘小利撰写了学习心得18篇,临证医案30篇,1万余字的毕业论文1篇,在国家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市卫生计生委对继承人的终评考核。
除了跟随名中医坐诊,刘小利亦不放过任何一次向名师学习请教的机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组织的国医名师大讲堂,每次都可以见到她的身影;市内的名中医经验讲座,她也积极参与。名中医的面授、讲授,不仅拓展了她的临证思路,也丰富了她的临床思维,让她在临床中治法更准确,用药更有效。
坚持临证 不断积累
因工作表现突出,2011年,刘小利被任命为医院行政办公室主任。繁杂的行政事务让她异常忙碌,即便经常加班,也没能让她放弃临床坐诊。每周至少2个半天的门诊,让她将学习、继承的中医精髓运用于临床,也因疗效显著,颇受病患好评。
5岁的小宇是刘小利的铁杆粉丝。3岁时,小宇第一次来到刘小利诊室,因反复咳嗽吃西药未见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中医,没想吃了5副中药后,咳嗽就好了。从此,刘小利就成了小宇的专属医生,家里有句口头禅:生病了就找刘医生。
20岁的小王是一个大学生,因数年前在市外的一所私人医院做了一次盆腔手术,之后下腹反复疼痛,在家乡和重庆求治了多家三级医院,均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药、西药吃了不少,钱花得也不少,没见好转。后来慕名找到刘小利,吃了一周的药,疼痛明显好转。因小王的学校在区县,当了解到她为了前来治病,得提前一天从学校出发,在重庆酒店住宿一夜方能就诊,刘小利立即将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号留给她,让她随时联系,远程诊疗,避免小王往返奔波。连续吃药3个月,小王终于摆脱了多年的阴影,盆腔炎痊愈了。她在微信里对刘小利说:“感谢刘医生治好了我的病,你是我见过的最体贴、最善良、最好的医生”。
58岁的王阿姨,因“老年性阴道炎”辗转求治多家医院,内服、外用药物疗效不好,找到刘小利。经过细心了解病情、追述治疗经过、详辨舌脉后,刘小利给予了她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1个月后,王阿姨的症状消失。65岁的魏阿姨,半年前患上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后留下后遗神经痛,夜不能寐,被不能盖,衣不能穿,其痛苦难以言表。经过刘小利使用中医药悉心诊治2个多月后,局部疼痛偶有发作,生活回归正常,做家务、跳舞均不受影响,整个人容光焕发,与之前的萎靡不振判作两人。
有的人熟知刘小利是儿科专家欧阳作理的弟子,但看她临床也会使用西药,对成人疾病治疗效果也好,不禁好奇询问。刘小利回答到:“治疗疾病,不分中医西医,给患者提供最优最好的方案是我诊疗的原则。小儿疾病、妇人疾病、成人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宗从辨证论治,其理一脉,没有差别”。也正是因为刘小利在临床上始终坚持中医诊治的宗旨——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才能获得良效,深受患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