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右一)在援助巴勒斯坦期间与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胡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感染病科主任、中国政府赴巴勒斯坦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
疫情初期,他临危受命,驻扎万州区指导开展救治工作,参与成功救治重庆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后辗转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等5个区县,指导抗击疫情。此外,他远赴巴勒斯坦,为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
6月中旬的一天,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圆满完成援助巴勒斯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返回重庆的医疗专家们正在候机。“谢谢你们的勇敢和无私奉献,祖国太伟大了!”突然,一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跑到专家们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动情地这样说道。
这一幕,令现场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感染病科主任胡鹏心潮澎湃,至今难忘。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生,我感到很自豪,更为祖国感到骄傲。”
其实,早在今年1月,胡鹏就开始了与新冠肺炎的“战斗”,除了驻守在渝东北指导开展救治工作,还辗转渝东南支援基层医院,6月,他又和重庆的专家们一道远赴巴勒斯坦援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说,“疫情不息,我们的‘战斗’就不会停止!”
驻守万州
提出并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1月29日,重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蒋女士出院。她既是重庆首例确诊病例,也是重庆首例出院病例。
1月19日,蒋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作为重庆市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万州片区组长,胡鹏第一时间赶往巫山了解患者病情。
在隔离病房,蒋女士咳嗽、咳痰,反复发烧,但精神看起还不错。胡鹏提出进行CT检查,结果显示:蒋女士病情发展快,被确诊为重症患者,随即转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继续治疗。
当夜至次日凌晨3点,胡鹏一直和专家组探讨蒋女士的救治方案,胡鹏提出了“影症分离”方案。他解释:“在救治过程中,我们发现病人影像学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是不相匹配的,表现为影像学的变化非常严重,而病人的症状却非常轻。”
对此,胡鹏率先提出并建立起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以呼吸、重症、感染为核心,辅以中医、影像、院感等多学科分析。“我们称为MDT模式,也就是很多学科的专家一起,包括市级专家、万州的专家共同制定救治方案。”胡鹏说,经过多学科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蒋女士从重症转为轻症,最后治愈出院。而这些救治的经验在之后的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万州那段时间,胡鹏几乎都泡在病房,查看病人病情变化、监测治疗结果、讨论治疗方案。同事称,“他相当于连续值了20多个24小时的班。”
除了坚守万州,胡鹏还要负责临近片区的会诊。有人问他,“什么时候休息?”他说:“疫情不息,战斗不止,战士不归。”
转战渝东南
每到一地都要摸一遍情况
2月14日,他转战黔江,任黔江片区救治组组长。
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胡鹏调整了工作重心。在两周时间里,他先后辗转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等5个区县,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把当地医院的整体情况摸排一遍,再按不同风险等级的科室“因时制宜”拟定应对的治疗流程和措施,他指导11家基层医院改进薄弱环节,增强疫情防控应变能力。
白天的工作完成后,胡鹏只有在深夜才有机会和家人进行一会儿视频聊天。“来万州工作初期,我是瞒着父母的,就是不想让他们担心。”胡鹏说,直到春节临近,他才告知父母自己在万州。
胡鹏每天都要进入隔离病房,常常一呆就是4个多小时。有一次,他刚走出隔离区,便差点晕倒在地,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远赴巴勒斯坦
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
6月10日,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我市从各家医院进行抽调,共选派10人组成医疗专家组,赴巴勒斯坦援助抗击疫情,胡鹏正是专家组的团长。
6月10日-18日,短短8天时间里,10人医疗专家组走访当地医疗卫生机构23家、召开技术交流会15次、现场技术指导8次、进行专题培训13场、累计培训约500人次……“时间紧、任务重”是援巴医疗小组的关键词。
“我们还面临着当地气候环境特殊、医疗条件薄弱等重重挑战。”胡鹏说,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
在一次走访中,专家组得知巴方某医院收治了一名感染新冠、孕周36周的孕妇,是终止妊娠还是继续保胎,院方正为此深感头痛。胡鹏曾在重庆成功医治一名新冠重症感染且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的孕妇,结合之前的经验,胡鹏给出了合理建议,为巴方医院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