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医生的工作宝典
2020-07-17 09:17 来源:新华网

吴凯南正在翻看病人的随访登记本。

  “已82岁高龄的吴凯南老师还在记录病人随访登记本,这样的随访本他已经有好多本……”2020年7月9日,重医附一院内分泌乳腺外科教授孔令泉在朋友圈里发了几张老师吴凯南的照片,引起许多同事和朋友的点赞。

  照片里,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吴凯南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病人随访登记本,笔记本上条理清晰地记载着病人的随访记录,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五十多年。

  手心手背写满字

  吴凯南1962年从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毕业,之后进入重医附一院普外科工作至今,曾任重医附一院普外科副主任,内分泌乳腺外科主任,重庆市乳腺癌中心主任。

  “读书的时候我们用的是国外的教材,里面的病例也都是外国人的。”吴凯南说道,“但是外国人的案例、治疗方法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病人有自己的特点。”本着这样的想法,从第一次看门诊起,吴凯南就在笔记本上记载疑难、特殊病人的随访记录。

  “有一个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关于吴凯南对记录疑难病例的执着,孔令泉回忆起一件往事。某天下班前,孔令泉回到医生办公室,看到吴老师正趴在办公桌上作记录,摊开的左手手背和手掌上写满了密集的文字。孔令泉惊奇之余才知道,原来这是刚才他们参加的乳腺癌多学科(MDT)讨论会上的一个复杂病例,会上一时没找到纸的情况下,吴凯南把重要的内容记在了手上,讨论结束后回到办公室又查阅了该患者的病历资料,再把相关资料记录在笔记本上,准备回家后再进一步分析归纳整理。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总结经验,给大家提供参考,让之后的治疗效果更好。” 吴凯南说。从参加工作至今,吴凯南已经积累了上万个疑难病例。他将这些病例进行分类整理,广泛用于科研和教学。

  临床虽忙不能“盲”

  “吴老师这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恐怕我们很多年轻医生都有些欠缺。”孔令泉说道,“这是我们该学习的,临床虽忙,但不能‘盲’。遇到吴老师是我的幸运。”

  2010年年底,吴凯南在查房的时候发现,很多乳腺癌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乳腺癌和糖尿病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带着这样的疑问,吴凯南广泛查阅资料、翻看病例,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当时已经72岁的吴凯南叫来弟子孔令泉一起做这个研究。2016年,吴凯南和孔令泉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乳腺癌伴随疾病学和乳腺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的概念,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至今,他们编写了七本关于这一研究的论著。其中,《乳腺肿瘤内分泌代谢病学》于2019年11月1日入选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名单,是重庆市唯一入选的医学类项目。

  “搞科研没有那么容易,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淡漠名利。做疑难病例随访记录、整理病例是临床科研的基础,虽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其成果可以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吴凯南说道。

  两个笔记本和一叠卡片

  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吴凯南共培养了18个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成为了国内外医学领域的专家,被业内同行称为“十八罗汉”。

  让孔令泉一直记忆犹新的是,2000年自己研究生毕业工作后,吴老师送给他两个笔记本:一个笔记本的首页上写着——“小孔:请记录您的每一篇论文、综述及著作,这是您前进成长的足迹”;另一个写着——“小孔:请随时记录下您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的‘idea’”,这是您前进成长的基础。”这两个笔记本,孔令泉一直珍藏并使用着。如今,同样成为研究生导师的孔令泉在每位学生面试录取后,也会送给他们写着同样寄语的笔记本。

  虽然已经有80多岁的高龄,但吴凯南依然坚持每周看2个下午的门诊,进行4次教学查房。他把平时看到的认为有价值的文献、病例记录用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用于教学中,便于学生传阅。吴凯南说:“作为一个老医生,我尽可能地将积累的经验传递给年轻的医生,帮助他们成长。”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