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早上6点起床,7点过投入到工作中,为防患者“打堆聚集”,每周还安排有夜门诊,晚上七八点回家很正常,有时要忙到晚上10点左右——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李延萍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作息时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李延萍变得非常忙碌。最近一个月时间,她不仅要做好医院内的疫情防控、抓紧复诊复工,还要细化和打磨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建议。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延萍很关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问题。从北京回来以后,她做了很多工作,最终推动重庆市“莎姐”未成年人关爱中心暨重庆市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在重庆市中医院揭牌投用。该中心主要针对性侵未成年人等特殊案件,为未成年人提供身心保护、检查治疗等帮助,在司法援助的同时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延萍担任了重庆市疫情防控中医药科技攻关专家指导组组长、市级中医救治专家顾问组成员。她牵头启动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提出中医药防治建议方案,研究成果被纳入重庆中医药诊疗推荐方案。
李延萍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发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藿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2个中药制剂并获得药监部门批准;研究制作了中医康复包;牵头组织无症状感染者和康复期核酸复阳者中医临床干预方案。她牵头制定的中药预防方,全市已使用24万余付。
“这次疫情也折射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一些短板。”疫情趋缓之后,李延萍进行了系统思考调研,她认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一方面表现为整体上硬件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公共卫生人才不足。
对此,李延萍也梳理出具体的建议,打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首先要在公共卫生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设施的投入。”李延萍认为,每个省都应至少建立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符合防疫要求的省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要设立符合要求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延萍则建议财政、教育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在部分高校设立独立的公共卫生学院,培养集预防、管理和应急于一体的综合人才。同时,她还呼吁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国际合作,并加大常态化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科技攻关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