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文,綦江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主治医师。曾于2017年8月至12月,作为綦江区人民医院第三批援藏队员,援助西藏昌都市察雅县人民医院。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被抽调到“120”转运平台,负责转运工作。不一样的工作岗位,不一样的工作体验,不变的,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记录人:綦江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主治医师郑庆文
时间:2月20日
临危受命 麻醉人要负责转运工作
2月7日,我和同事罗茂南,接到次日参加院内防疫应急分队的通知,具体负责綦江区发热、疑似病人和院内几个隔离观察点病人的转运工作。
说实话,接到通知后,我们都比较忐忑,毕竟疫情形势严峻。更让我们担心的是,一直从事麻醉工作的我们,根本没有在“120”工作的经验。这陌生的、未知的工作事务,让我们不禁担心自己的业务能力是否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疫情就是命令,容不得我们有更多的思绪,我和茂南相互打气鼓劲,都表示将在这个未知的“副业”里,努力工作,尽力展现我们麻醉科工作者细致、严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为打赢这场抗疫战争贡献力量!
“120”出发了 院方供图
2月8日,正月十五,我拎着简单的行李包,出发了。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流程,便于尽早独立开展工作,报道后,在医院5号楼生活隔离区,放下行李,铺好床铺,我们未作停留,立即跟随上批同事随车实战。
真正要上战场了,之前在寝室还谈笑风生的我们,在换上隔离衣的那一刻,心里莫名地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既兴奋又紧张,既担心又好奇。这趟任务是接几个古剑山隔离观察点的病人到院本部作CT检查。之后,来不及休息,来不及换装,继续前往隆盛乡下接诊发热病员。
当工作告一段落,已是晚上8点了。消杀,换装。摘下雾气朦胧的护目镜,脱下隔离衣和手套,我和茂南相互看了看对方,发现彼此早已湿透衣背。
此时,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却是一一上厕所!回到寝室洗完澡,才吃上了同事为我们留下的盒饭。
朝夕相处的战友,在抗疫战场上相遇却认不出
第二天,我们单独值班了。同样的流程,接电话指令完成安排的工作任务,电话里询问病人病史,有无湖北或武汉居住和接触史,目前病情稳定否,是否需要搀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我们穿隔离衣还是防护服,需不需要戴N95口罩。要知道,这些防护设备医院也不富裕呀,能节省就节省吧。
第三天,我们要去綦江南接一个从湖北回来需要留观的疑似病例。标准的三级防护,防护服,隔离衣,双层手套,N95和外科口罩,以及护目镜,防护鞋和鞋套,我打趣茂南:“妥妥一个蒙面大侠”。有趣的是,任务完成后,在换衣间,他遇到了一个同样全副武装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负责进行消杀的同事对他说:“老师,请让一下。”声音听着耳熟。
全副武装的李海东 院方供图
茂南打量着,问道:“你是麻醉科的么?”“是的,你是?”“我是罗茂南。”“我是李海东!”身为麻醉科朝夕相处的战友,两人在抗疫战场上相遇,先闻其声,后辨其人,甚为喜剧。
世间本无英雄,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转运病人这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风险性不多说,这工作不定时,随叫随走,耗时也长,且穿脱一次行装又极不容易。上一批120队员李国龙、幸启富创下了从早上8点开始至第二天凌晨5点才结束的记录,工作强度由此可见,实属艰辛和不易。我也彻底理解了“世间无英雄,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深夜转运病员 院方供图
两周的“120”转运工作即将结束,我们在松藻、东溪、石角、三江、郭扶、隆盛以及城区隔离酒店和部分小区都留下了足迹。明天就要离开5号楼去古剑山上隔离观察了。
今天写下这段文字,记录下这段非常时期的难忘经历。明天,下一批同事会顶替我们,继续从事“120”转运工作。
祝愿他们工作顺利!安全!
期盼疫情早日过去,我们继续回到无影灯下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