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三金”诞生记
2019-04-09 14:57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核心提示: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市卫健委扶贫集团对口扶贫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黔江区金溪镇,  不到两年时间里,他们“扶真贫,真扶贫”,打造出“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这“三金”品牌,

  他们因地制宜结合行业自身优势,在“输血”式扶贫的同时,更注重“造血功能”的提升,为广大贫困群众提共就业岗位,推动“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创建“金溪山货”销售平台,拓展当地羊肚菌等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户收入。

扶贫“三金”诞生记

  这几天,姚永良又带着一批护工到主城几家医院上岗。“一下子要20多人,现在公司严重缺人。”姚永良是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公司的负责人,作为“金溪护工”的运营方,山之坳公司接纳了经区里专业培训的护工150余位。

  4月2日,到主城投标的刘廷荣,十分感慨地接受重庆日报记者第三次采访:“第一批校服已完成,现在又拿下10万元的被服订单。”同样高兴的,还有重医附一院赴金溪镇长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田杰,不少同事、亲友又开始追问羊肚菌的上市时间。自去年在朋友圈“吆喝”,帮村里销售羊肚菌、土鸡、南瓜等土货后,他和同事们已帮村民增收25万余元。

  从最早的护工,到如今的被服生产、土特产销售,以金溪镇名字打头的“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三大品牌,逐渐在黔江及我市行业扶贫领域展露头角。“三金”品牌怎样从无到有?

“当下怎么干”与“以后怎么办”,发挥行业扶贫优势打出护工金品牌

  金溪镇地处武陵山深处,山高坡陡、土地瘠薄,8个村(社区)中有6个是贫困村,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留守。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金溪镇由市卫健委扶贫集团对口实施脱贫攻坚,2017年9月,扶贫工作队正式入驻。在协助当地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开展基础设施补短板、为贫困户“输血”的同时,他们还考虑到更多的内容。

  “就是平衡‘输血’和‘造血’的问题。”市卫健委扶贫集团驻黔江区金溪镇工作队队长张志坚介绍,针对如何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帮扶集团召集43家成员单位,举行了一个“头脑风暴大会”,谋划“当下怎么干”,畅谈“以后怎么办”。

  经多次磋商,并结合地方实际需要,大家形成了一个观念性的共识:攻坚需要持之以恒,贫困户更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并依托行业扶贫优势,帮助金溪镇谋划若干持久性的产业。其中,培训留守的家庭妇女做护工,力争“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建议,被大多数人赞同。

  张志坚介绍,成员单位大多数来自医疗行业,大家对护理人员短缺、社会需求持续增加的痛点极为敏感。通过分析,与会者均认为护工从业人员收入较高,且入行门槛较低,即使文化不高也可通过强化培训实现稳定就业。此外,帮扶集团有自身资源优势,贫困户有增收的意愿。因此,打造一支稳定的“金溪护工”队伍,可行性极强。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首先采取了行动。首先,他将一位在广东做专业护工的村民,动员回来做牵头人。为破除村民传统观念,带动更多人参与,当年10月,刘昶和田维仙带着首批3名护工到重医附二院试岗,经过市场检验的护工,每月收入近4000元。收入比在家里多,还有帮扶成员单位的全力支持,局面就此打开。

  随后,市卫健委扶贫集团请来业内职业技能鉴定单位和相关专家作培训。同时,黔江区决定每年投入50万元,定期举办免费护理培训班,结业后就能领从业资格证和健康证。此外,扶贫集团和黔江区还全面整合力量,为“金溪护工”牵线搭桥,协调提供就业机会。

  为持续推动稳定就业带动脱贫,去年起,金溪工作队成立了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组织培训、试岗、组织就业等,实施“金溪护工”的品牌化运营。同时,还陆续吸纳了姚永良、石登香、邬荣江等有经营头脑、敢闯敢拼的金溪人加入,并放手让他们通过市场化形式参与竞争。

  立足金溪,再发展到黔江全区,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参加培训,还有不少男性村民参与,其中,既有不少亲姊妹、婆媳,甚至还有堂兄弟。目前,金溪护工已经开展培训6批次344人,其中15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培训一人、就业一岗、脱贫一户。”黔江区扶贫办主任郭兴春介绍,目前,“金溪护工”群体人均月收入近4000元,最高的甚至达到8000元。

整合力量再出发,制作“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三张名片

  单单“金溪护工”一个产业还不够。投身扶贫攻坚的刘昶摸准了群众的心思,把住了市场的脉络,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路子。

  去年底,刘昶动员山坳村退役军人刘廷荣返乡创业,并整合帮扶集团和当地政府的资源,以较低的租金为其申请到村里一处闲置用房,创办了“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金溪被服”特色品牌。企业计划采取 “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吸引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今年2月,卫之情公司扶贫车间正式开业,当即吸引了200余名村民报名。

  “听说附近开了服装厂,就赶紧来报名。因为不懂技术,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聘,没想到竟然被录用了。”金溪镇清水村二组贫困户王晓卫介绍,扶贫车间不但提供培训,正式上岗后,每个月收入不低于2500元。同时,随着技术熟练,工资还会上涨。“现在,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家庭收入还不少,真是一举两得。”她说。

  记者走进扶贫车间,只见这里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70多台机器开足马力运转,工人们按照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两个月前,卫之情公司接到了首笔订单,是市卫健委帮扶集团为镇里的学生定制的900多套校服。现在,这笔订单已全部生产完成,将于清明后交付给学生们。

  为做大做强“金溪被服”产业,市卫健委帮扶集团和黔江区不仅在筹建厂房、招募员工及岗前培训等方面积极扶持,还将其纳入金溪镇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不久前,帮扶集团已协调相关成员单位,黔江区计划动员区内相关学校,决定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金溪被服”,力争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目前,“金溪被服”生产车间已吸纳12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其中,近一半为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

  扶贫,让金溪护工逐渐打出名头,“金溪”的名号越来越响亮。在金溪被服诞生之前,以消费扶贫为主导的当地农产品也被冠以“金溪”品牌。自2018年以来,金溪镇逐渐将当地特色的羊肚菌、土鸡、南瓜、豇豆干等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标识,打造“金溪山货”品牌。

  一年多来,市卫健委扶贫集团,充分利用43个成员单位、近4万名员工强大的消费市场优势,构建了“山货出山”渠道。首先,引入吉之汇公司构建起龙头企业搭桥平台,2018年全年共销售黔江区农产品2835万元,其中金溪镇农产品1400多万元。其次,通过工作队朋友圈构建帮扶单位信息平台,各成员单位人员结合实际情况,采购农产品。此外,当地还开发了金溪农场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金溪农产品的影响力。

  以金溪镇长春村为例,在重医附一院派驻长春村担任第一书记田杰的牵头下,去年,村里的羊肚菌每斤卖到了100多元,重医附一院等单位职工采购羊肚菌达1300多斤。帮扶成员单位市体育局派驻金溪镇金溪社区第一书记时杰,通过质量标准化控制、物流配送等,使以往无人问津的南瓜,卖出了每斤1元的高价,帮助村民增收近3万元。

  通过“金溪山货”品牌打造,去年,市卫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直接完成金溪农产品销售额304.88万元,带动当地1354户群众增收致富。羊肚菌、干豇豆、土鸡蛋、香猪肉、秋葵……这些金溪农产品纷纷走出大山,为村民换回一叠叠钞票。

“扶上马再送一程”,适应市场需求,他们继续做实做细做相关工作

  以引导就业推动留守人员增收,通过消费扶贫带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市卫健委帮扶集团发挥行业扶贫优势,整合力量聚力精准扶贫,围绕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无到有打造出“三金品牌”,取得了初步成效。

  带着第三批护工进驻主城的山之坳公司负责人姚永良表示,虽然暂时没有盈利,但企业有意愿继续扩大护工队伍,并以高质量的培训强化人员技能和服务责任心,打造高满意度“金溪护工”的品牌。如果有可能,将面向全市招募护工,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逐渐从医疗护工向产妇护理、婴儿护理、老年护理等业务拓展。

  “金招牌不能办砸了,我们将永远向贫困群众敞开大门。”刘昶认为,以金溪护工为源头的“三金”品牌,服务的首先是贫困群众,不能半途而废不管不问,也不能一直扶下去。扶持的终点在哪里?基于前期工作是否做实做细做深入,首先要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其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营,扩大规模、拓展市场,直到在没有“托底”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而对于刘廷荣来说同样如此,虽然有帮扶集团约定保障,但他仍然奔波于各地投标。之前在湖北从事服装加工销售的他,对业内行情异常熟悉,回乡创办金溪被服生产车间,他对本地市场信心满满。“最终还是需要市场裁决。”刘廷荣介绍,今年将针对特色行业的要求,实现标准化生产。此外,为助力脱贫攻坚,他还将拿出每年利润总额的5%捐赠给金溪镇8个村,用于壮大各村集体经济。

  对于消费扶贫,依托现有的渠道发展起来的产业,在脱贫攻坚完成之后又该怎么办?要长效解决销路问题,还得靠市场。重庆日报记者获悉,去年,作为龙头企业的吉之汇公司加入到金溪镇的帮扶队伍中,不仅让当地的农产品配送至扶贫成员单位的食堂,还通过联动永川、黔江、合川、开州、双福等地的农贸市场,拓展了农产品的销路。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消费扶贫关键不在消费,而在畅通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商品性。以金溪打造的金溪山货来说,需要紧密关注的是销售渠道端和商品供应端。

  目前,已在黔江乃至周边形成了影响力,下一步,他们就要随着规模的增大不断开拓各类别、多层次的新市场,同时,在供应端把控产量、稳定质量。销售渠道端,需要能够持续地与消费群体对接,且打开后就不能中断……

记者手记

”不是好久来一次,而是好久回一次!“

——“三金”背后的第一书记们

  为采访脱贫攻坚,记者先后多次前往黔江区金溪镇,然而,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起初,因为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而叹息,全镇超过85%都是坡耕地;后来,被群众自发脱贫的热情而震撼,如“土家三老汉”;还有,因实施脱贫攻坚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惊奇,如大片大片的黑色遮阳棚;再到最近,被一位驻乡工作队干部的话而触动心弦。

  “不是好久来一次,而是好久回一次!”在采访的座谈交流时,面对记者提问驻乡工作队好久来一次的问题,一位驻村的第一书记如此道出。从重庆主城,到黔江金溪镇,先是4个小时的火车,然后驱车近一个小时,驻乡期间,常常需要几个周末才能回主城一次。

  这位干部的回答,让记者久久不能自已。借助采访扶贫“三金”故事,记者与当地多位驻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此展现他们为脱贫攻坚付出的坚苦努力。

  田杰,来自重医附一院的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就到长春村担任第一书记。近两年来,他走遍了全村485户,推动发展蚕桑、羊肚菌产业2300余亩,全村土地入股率达65.93%,土地流转入股率达82.1%,实现产值100多万元。主动对接单位和驻村,开展消费扶贫,仅去年一年就为村民销售羊肚菌价值高达 13 万多元,帮村民销售村民的南瓜 32 吨。 

  背包、护膝、胶鞋,这身行头已成为田杰驻村的“标配”,他也因此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背包书记”。因扶贫成效突出,2018年驻村到期后,当地数百位村民联名申请,挽留他继续驻村扶贫。田杰欣然接受,并表示“长春村不脱贫,就不离开”。

  同样是第一书记,重医附二院派驻到金溪镇山坳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昶,则被村民称为“刘连长”。因为曾在部队担任过侦察连的连长,性格直爽的他,办事从来都是风风火火,同时,因为“职业习惯”善于观察总结,在驻村扶贫期间,整合多方资源为“金溪护工”品牌打造并走上正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次采访,刘昶对工作进展都了如指掌:首批进驻主城的3名护工来自哪个村、家里情况怎么样;运营公司负责人的想法和思路;下一批培训要侧重哪些方面;扶贫车间开工招不到、留不住工人怎么办等等。“哪有什么秘诀?都是随时随地记下来。”一本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展现了更为立体的老刘,采访中,记者在记、老刘也在记的那一刻,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不仅是他们,当地驻村第一书记们几乎个个都有拿手“绝活”。市体育局派驻金溪社区的时杰,牵头为村里销售南瓜等土货,不仅形成了固定销售渠道,价格还比当地翻了一番;清水村第一书记、来自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团委的李小兵,驻村不久就自费购买了一辆代步摩托车,并顺路搭载村民,迅速融入到新环境中,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联系相关单位进村做规划、搞美丽乡村建设。在他们眼中,脱贫固然是按期完成任务,但更多的是夯实一个地区永续发展的基石、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年多来,第一书记驻村入户、配合驻地党委政府扶贫攻坚,成效不仅是打造出“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货”品牌,还有一项项产业、一个个带来实效的工程。长春村羊肚菌产业、金溪社区的肉牛产业、全镇的桑蚕产业,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等,行走在武陵大山里的金溪,很多当地群众反映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了。

  攻坚中之坚、克难中之难的扶贫攻坚,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需要下水磨工夫。行走在金溪镇的脱贫战场,记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河变换、群众展颜,还有扶贫干部们奋力前行的精神状态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劲头。向他们致敬!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