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纵向技术壁垒,实现“医通”。一是畅通上下转诊渠道,实现转诊无障碍。统一医共体内两级疾病诊疗目录,统筹使用床位、号源、设备等,确保全天候上下转诊无障碍。二是畅通资源共享,实现结果互认。统筹医共体内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建设,形成“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格局,实现区域内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结果互认,有效避免重复检查,达到降费控费的目的。三是畅通帮扶渠道,实现共同提高。定期开展对口技术支援,支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创建,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破除横向编制壁垒,实现“人通”。一是统筹编制使用,推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积极探索医共体人员编制统筹管理路径,由县级牵头医院根据基层单位岗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招聘条件,统一组织人员招聘。基层新进在编人员,户籍关系可以留在牵头医院所在地,人事档案由牵头医院统一管理。二是畅通交流渠道,实行“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建立基层人员遴选机制,对在基层工作满10年以上,表现优秀、业务能力较强的卫生技术人员,可以遴选到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特设岗位,从市级、区县级医院引进中高级职称人员,不受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制,实现岗位聘用“能上能下”。三是强化激励措施,实现人才下沉。严格落实医生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代职1年的规定,在基层挂职、代职期间,选派人员在原单位的身份不变,待遇不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提职、评优、评先。
破除资产壁垒,实现“财通”。一是建立两个“资金池”。按一定比例提取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整合财政补助资金,建立“发展资金池”,统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偏远乡镇绩效补偿等支出。按照“上下级医疗机构各出资一点,区县政府补助一点”的原则,建立区县级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统筹用于人员上挂下派所需费用,用于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诊断、会诊、药学服务等费用。二是统筹财务核算。统一医共体内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管理,履行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等职能。三是统筹绩效管理。探索医共体内部“绩效工分制”,定期组织开展医共体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以及领导干部薪酬、任免和奖惩等挂钩。完善医共体内部考核管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挂钩。四是统筹医保资金使用。医共体内医保资金实行“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引导医共体合理诊治,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