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卫服务民生画卷徐徐绘就
2018-11-21 11:02 来源:重庆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开栏语
 
  改革开放40年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时俱进、日新月异。身处改革开放浪潮中每一个平凡的人,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与生机: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正深入人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抚今追昔,我们经历变革,我们也享有变革带来的满满的获得感。
 
  今日起,本报开设《越走越精彩———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多角度呈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精彩侧面与瞬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与读者共同走过这一段精彩纷呈的发展之路。
 
  ———编者
 
  40年,从“赤脚医生”到家医团队,从乡村诊所到标准化卫生室,从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到建立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40年,重庆卫生健康事业沧桑巨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变革求新,到“十三五”时期绿色共享、蓬勃发展,民生画卷徐徐绘就。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印象中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如今的乡村医生早已不再停留于打针抓药,村卫生室也不再是简单的小屋。
 
  今年73岁的王兴前,40年前是云阳县红狮镇的一名“赤脚医生”;女儿王琼莹,如今接了父亲的“班”,成为镇里一名乡村医生,继续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说起40年的变化,王兴前颇为感慨:“那时,诊室是黄泥巴夯成的土坯房,村民健康就靠三件宝: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
 
  “现在,村卫生室有B超室、注射输液室,设置齐全。不仅如此,村民健康还多了家庭医生的贴心守护。”王兴前接着说。
 
  他说,以前是病号走村串户地找医生看病,现在是医生主动找病人。
 
  为了山城群众的健康,到2016年,重庆建成8000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形成“一村一室、一镇一院、一街道一中心”的网络布局。
 
  “对于家庭医生不能处理的病人,我们会及时联系上级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转诊。因此,这种模式在基层很管用。”王琼莹说。
 
  这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家庭医生所在的医院必须要和上级医院以及三甲医院签订协议,成为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抱团”发展。这样,家庭医生就可以在医联体内帮助签约居民选择适宜的就医机构、路径和专家资源,并通过专家定期坐诊、“一对一”转诊“绿色通道”等举措,方便群众及时有效就医。
 
  如今,重庆有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种模式,188个医联体遍地开花,已成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域”的目标。
 
  从改革开放之初起到现在,40年时间里,不仅王兴前父女俩的工作场所和形式变了,群众看病方式和负担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看病吃药一分钱不报销,后来门诊报销,到现在当时刷卡当时就报,对低收入及贫困户的特殊照顾都比较好。卫生室的改造、药品品种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改善,使群众医疗保障这块儿也越来越好。”王兴前说。
 
  从2005年开始,村民在卫生室看病就能实现当场报销;农村医保政策,让农民看病花钱越来越少。
 
  卫生室从小土屋到药品诊室齐全,从下乡的“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从单打独斗到医联体“抱团”发展,从完全自费到医疗报销,时代在发展,服务水平和意识在不断提高,重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人们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实惠
 
  2017年9月9日,重庆以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路径,坚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基本原则,围绕“两取消(取消药品加成和取消药事服务费)、一调整(调整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六配套(完善医保报销、财政补助、药品供应保障、医院监管、分级诊疗、便民惠民)、一建立(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医改全面施行。
 
  全市20个市级部门、40个区(县)、237家公立医院、24万名医务人员协同联动,各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部取消药事服务费。439项医疗服务项目得到调整,群众负担没有增加,医院运行良好,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
 
  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所有区(县)均建立了区(县)域内医共体,区(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政府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城乡医保覆盖率达95%以上,纳入全国医保跨省联网结算平台首批试点省市。调整大病保险政策,完善医疗救助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重庆公立医院改革,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以实实在在的“付出度”,赢得群众真真切切的“满意度”。服务性收入占比、服务量、业务收入、基层就诊量同比上升,药占比、门诊次均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占比同比下降,基本实现了患者、医院、医务人员“三个满意”。
 
  “前天,我通过手机预约了今天上午8∶40~9∶00来医院看病,这不,刚好赶到就可以看病了。”家住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张大姐说,现在通过手机挂号、缴费非常方便。
 
  “从前很多群众有了病看不起,‘小病拖、大病扛’现象非常普遍。现在到医院看病,不但便捷,药价有时候比外面的药店还便宜!”张大姐很有感触。
 
  受益的不只是张大姐。截至2017年底,重庆成功创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249家、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5家,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谈起现在的就医感受,群众赞扬的多了,抱怨的少了。
 
  从1995年到2017年间,重庆市人民健康水平实现“一升两降”,人均期望寿命从69岁升至77.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93.7/10万降至14.97/10万,婴儿死亡率从21.6‰降至4.36‰,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统计,近40年,重庆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数、床位数分别增加4.2倍、3倍、3.9倍。
 
  如今,重庆人民就医越来越便捷,享受的实惠越来越多,这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