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心心专一艺,事事在一工
2023-02-10 10:59 来源:市人口宣教中心

青年科学家陈娟,美貌与智慧并存,既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又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2022年7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20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和5个杰出团队分别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团队奖。在20位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来自重庆的科学家,她就是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副院长陈娟。

陈娟作为团队核心成员,针对免疫诊断试剂的空白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仅用40天时间,就成功研发出了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速度,更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创造的速度。

与新冠“对峙” 用科技战“疫”

陈娟出生于1980年3月,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作为乙肝病毒专家,陈娟却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打了场“遭遇战”。“我们本来就是与病毒打交道的,疫情来临,挺身而出是义不容辞。”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春节还没过完,她和团队就火线成立了攻关小组。“当时国内已有核酸检测,但抗体检测还是空白,我们决定填补这块空白。”

于是,陈娟和她的团队扛起了这一艰巨的任务:研发血清抗体检测技术平台,并全面解析病毒感染后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规律,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以及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快速组建攻关小组,快速开展实验。疫情期间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既缺生活资料又缺实验材料,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生活物资是买回一大堆方便面和饼干堆在实验室,实验材料是从外地空运过来的,市内物流断了,只好自己全副武装到机场“人肉带货”。最难跨的还是心理那道“坎”,虽说长期和病毒打交道,但新冠病毒是全新的、未知的,“未知产生恐惧,所以不怕那是假的。”

但是怕归怕,活还是要干。为了评估试剂盒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陈娟和同事必须到新冠定点收治医院采集样本,直接与病毒“面对面”,感染风险极大,“但形势危急,也顾不得许多。前线都在拼命,你哪还能瞻前顾后?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也要把成果拿出来。”

陈娟团队有20余人,作为“领头雁”,她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字,“快”。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6楼实验室常常灯火通明,他们把家安在了实验室,每天15个小时高压高强度工作,医院、实验室两头跑,不怕感染、不知疲倦,啃面包、吃泡面,抽空打个盹。

40天,他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整个试剂盒研发过程当中的所有环节,包括抗原设计、制备,试剂盒组装,实验室验证,临床医院多中心验证等所有环节。2020年3月,团队正式推出全球首个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产品获批国内上市的同时还通过了欧盟CE认证,为疫情防控增添了新动源。

“无论曾经感染或已经治愈,体内都有抗体。IgM抗体一般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3-5天之后产生,IgM抗体阳性代表近期感染新冠病毒;而IgG抗体一般是在新冠病毒感染在感染后7-9天开始升高,代表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正处于恢复期。”陈娟科普,血清抗体检测可以作为对核酸检测很好的补充,还能为疫苗研发和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刻苦钻研 敲响治愈乙肝的“大门”

如果说陈娟与新冠病毒打的是场“遭遇战”,那么与乙肝病毒的较量却是“持久战”。乙型肝炎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有超过20亿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约100万人死于因乙肝感染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等疾病。而中国又是乙肝大国,目前约有8000万乙肝患者。虽说市面上有各种乙肝药物,但这些药物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患者一旦感染,必须终生服药。

而乙肝之所以难以治愈,是因为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后会产生一种高稳定性遗传物质cccDNA,现有抗病毒药物对它无可奈何。只要cccDNA不清除,乙肝就无法彻底治愈。

这些年陈娟和团队一直围绕着cccDNA展开攻关,寻找攻克病毒的靶点,尝试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模型。但这个过程几乎就是“盲人摸象”。不过功夫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摸索、推理、实验、论证……终于获得了突破。“我们尝试探索cccDNA运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干预靶点和措施,并发现有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对清除cccDNA能起到有效作用。”这个发现使乙肝治愈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以上系列成果在国际肝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论文对cccDNA的调控机理做了详细解释,为新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目前我们正在和药企合作制定新的药物研发计划,当然这条路还很长,但至少有了目标和方向。”

陈娟认为,科学发展的最动人之处,在于搞明白或者弄清楚现象背后的机制所获得的满足感。作为一名病毒学家,陈娟长期与“毒”共舞,默默耕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任务等。有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研究成果获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近年来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5篇。她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有重要助力作用。

厚积薄发,陈娟生命的丰腴来自于辛勤的付出和执着的坚守。

传承红色基因 成就非凡人生

“我觉得科学家品质,最重要的是要胸怀祖国,其次是潜心研究,坚持不懈。”

重庆医科大学是陈娟的母校,她的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在读研时遇到了导师黄爱龙——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从此踏入了病毒研究领域。之后她又继续深造,在香港中文大学攻下了博士学位。

2011年,博士毕业后的陈娟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香港,一个是回到重庆。一边是高薪的诱惑,一边是家乡的情怀。没犹豫半分,陈娟毅然决然选择回到重庆,主攻乙肝相关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与香港相比,内地的科研条件差,待遇低,也没有匹配的实验场地,一切还在“创业”阶段。“条件差是暂时的,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再说内地病毒研究领域缺乏人才,也需要人才储备。”陈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语气坚定。

很快她就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从新靶点上研发乙肝全新的治疗药物,期许研究成果在乙肝治愈性药物方面能取得突破,从而实现清除乙肝病毒,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理想目标。这一直是陈娟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择一事,终一生,誓言的背后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陈娟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用最美的芳华守护这片初心。

陈娟坦言,科研是个“苦差事”,每天面对大量的数据,不断地重复实验,一不留神就可能让自己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一切回到原点再次重来,非常打击人。“而我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窍门’只有一个:热爱!”

“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你保持热爱、专注,岁月绝不会辜负你用心的付出。”陈娟常给她的学生们加油打气,言语之间,充满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工作激情。

陈娟所在单位是重庆医科大学,其传染病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非常好的传承。早在1956年上海医学院的钱悳教授、刘约翰教授等老一辈的知名传染病学专家,在党的号召之下,发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溯江而上。

“他们远涉巴山渝水,创立了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科。在他们奠定的这个坚实基业之上,重医的病毒性传染病研究团队非常好地继承了他们的西迁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陈娟说,我们这样的一种传承,在这次新冠疫情当中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我们团队迅速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应急攻关小组。当时我们想的是与其‘N+1’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

针对当时免疫诊断试剂的空白,陈娟和她的团队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新冠病毒抗体的检测试剂盒研发上。“我想我们是用实际行动去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在实际行动当中去发扬他们的西迁精神与科学家精神。”

“我之所以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现在的一些成绩,主要是因为学校传染病学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扎实的科研基础,同时学校领导长期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优秀的平台让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快速在行业里成长起来,对于想要奋进的青年是非常幸运的。而我也将接过教育传承棒,为博士生、研究生给予支持。”

木欣欣以向荣,泉娟娟而始流。陈娟,像她的名字一样,始终仰视目标,俯身前行,在默默躬身赶路时,突然收获满山鲜花与漫天璀璨星光,意外的是,一转身,她已经成为了那颗自带光芒的闪耀之星!

(喻芳)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