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医学路上的实干家
2022-07-08 09:19 来源:宣教中心编辑部

在生死关头,每个抉择,医生往往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把患者生命摆在第一位”,这是胡鹏许下的医者担当。医生不是神,但是医生要尽全力挽救每个生命,抛开一切杂念,生命至上!”

无论是前线抗疫,还是临床诊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胡鹏教授,都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和情怀。

守护万州

2020年1月19日,蒋女士被确诊为重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重庆市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万州片区组长,胡鹏第一时间赶往巫山了解患者病情。

在隔离病房,蒋女士咳嗽、咳痰,反复发烧,但精神看起还不错。

CT检查,结果显示:蒋女士病情发展快,被确诊为重症患者,随即转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继续治疗。

当夜至次日凌晨3点,胡鹏一直和专家组探讨蒋女士的救治方案,胡鹏提出了“影症分离”方案。他解释:“在救治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影像学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是不相匹配的,表现为影像学的变化非常严重,而患者的症状却比较轻。”

对此,胡鹏率先提出并建立起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以呼吸、重症、感染为核心,辅以中医、影像、院感等多学科分析。“我们称为MDT模式,也就是很多学科的专家一起,包括市级专家、万州的专家共同制定救治方案。”胡鹏说,经过多学科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蒋女士从重症转为轻症。1月29日,蒋女士治愈出院,她既是重庆首例确诊病例,也是重庆首例出院病例。这些救治经验在之后的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万州是重庆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为了落实“四早”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胡鹏发挥“善干”精神,以医者的火眼金睛创造性提出影症分离诊断法,指导无症状患者及时治疗,阻断轻症向重症、危重症的转变。

“利用影症分离法,推测胎儿可能出现宫内窘迫,及时挽救了一个新生命”。当时,这位孕妇无新冠肺炎的明显症状,正是胡鹏一再坚持CT检测,及时发现孕妇肺部情况远比所表现出的症状严重,当晚组织紧急剖宫产,才幸免新生儿因宫内缺氧而出现危险情况。也是基于及时精准的预警和判断,指导后期的临床治疗,重症孕妇最终仅靠无创呼吸机治疗便得以治愈。

在万州那段时间,胡鹏几乎都泡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治疗结果、讨论治疗方案。

同事们说,“他相当于连续值了20多个24小时的班。”

除了坚守万州,胡鹏还要负责临近片区的会诊。有人问他,“什么时候休息?”他说:“疫情不息,战斗不止,战士不归。”

从首例治愈到首例孕妇出院,总有胡鹏的身影。27天里,他诊治或参与诊治的患者超过200例。

转战黔江

随着疫情的变化,胡鹏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角色。

2月14日,他再次临危受命,转战黔江,接任渝东南片区救治组长。

面对复工潮的来临,胡鹏发挥“能干”精神,结合片区实际,调整工作重心,除了参与或指导日常救治处,他辗转5个区县,支援基层医院抓早、抓实、抓细当下的抗疫工作。

两周下来,胡鹏先后奔赴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把当地医院的整体情况摸透,按不同风险等级因时制宜拟定应对流程和措施,指导11家基层医院完善各自的薄弱环节。

白天的工作完成后,胡鹏只有在深夜才有机会和家人进行视频聊天。“到万州工作初期,我是瞒着父母的,就是不想让他们担心。”直到春节临近,胡鹏才告知父母自己在万州。

胡鹏每天都要进入隔离病房,常常一呆就是4个多小时。有一次,他刚走出隔离区,便差点晕倒在地,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抗疫的45天里,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他时刻心系救人,以“肯干”“能干”“善干”的实干家精神,扛起战“疫”场上的鲜艳旗帜,成为渝东南地区战“疫”阵地上的硬脊梁、铁臂膀。

再挑重担

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秉承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6月10日,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重庆市从各家医院选派10人组成医疗专家组,赴巴勒斯坦援助抗击疫情。

胡鹏任专家组团长。

6月10日-18日,短短8天时间里,10人医疗专家组走访当地医疗卫生机构23家、召开技术交流会15次、现场技术指导8次、进行专题培训13场、累计培训约500人次……“时间紧、任务重”是援巴医疗小组的关键词。

在一次走访中,专家组得知巴方某医院收治了一名感染新冠、孕周36周的孕妇,是终止妊娠还是继续保胎,院方正为此深感头痛。

胡鹏曾在重庆成功医治一名新冠重症感染且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的孕妇,结合之前的经验,胡鹏给出了合理建议,为巴方医院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

6月中旬,胡鹏和他的团队圆满完成援助巴勒斯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他们到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候机回重庆。

“谢谢你们的勇敢和无私奉献,祖国太伟大了!”突然,一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跑到专家们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动情地说道。

这一幕,令胡鹏心潮澎湃,至今难忘。

“作为一名医生,我感到很自豪,更为祖国感到骄傲。”

直面挑战

参与SARS、H7N9、H1N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参与汶川大地震、重庆开县洪灾等公共应急事件,赴巴勒斯坦参加新冠疫情国际援助工作,几乎每一次与传染病相关的重大事件都少不了胡鹏的身影。

当人人谈毒色变时,作为一名医生,一名感染病科专家,面对病毒的挑战,胡鹏躬耕天职,担当起救死扶伤的责任,义无反顾奔赴一线,只因内心的坚定信念:“使命所在,我随时听从召唤!”

在全世界医疗科研团队都投入到新冠疫苗科研竞赛中的当下,人们对医疗科学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推动医院技术实力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博导既是抗击病魔的主心骨,也是持续不断培养高端医疗人才带领团队深入探索研发医疗科技的生力军。近20多年来,重医附二院已经有69位医生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陆陆续续在他们的指导下结业的博士超过600人。

胡鹏教授既是主任医师,又是博士生导师,兼任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副所长,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肝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肝脏病杂志》副总编辑,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医学领军人物、中国政府赴巴勒斯坦抗疫医疗专家团团长,获得过第五届“中国医师奖”“重庆市抗疫先进”等多种荣誉。

在科研上,胡鹏对自己要求是严格的,同样,对他所带所教的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

每年招收新学生时,胡鹏都会跟每位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他笑言:“这就好比进家门了,第一堂课先学习‘胡氏家风’。”

什么是“胡氏家风”?八个字:勤奋、用心、协作、担当。

胡鹏寄语学生:“勤奋、用心、协作、担当,铭记八字,受益一生。”“把握每个人生阶段,做好当下应做的事,珍惜自己的学生生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医学的代代相传,指的不只是医疗技术,也是医者救死扶伤的精神。”

在胡鹏眼中,人与人的差异,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愿不愿意做事,勤奋与否、用心与否。学医本就是一条漫长之路,学生时期是最重要的打基础阶段,而真正踏上医生生涯后也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停下了追逐的步伐,那落后淘汰也就在转眼之间。

除此以外,胡鹏反复地对学生讲,医者要重视协作,具备团队意识。无论是现代医疗倡导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全程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还是科学研究弘扬团队合作精神,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取所长。协作能力对于每个学生都是一门必修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胡氏家风”的影响下,一个个刚踏进医学大门的稚嫩树苗,成长为一棵棵参天的大树。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他收到了好几条学生发来的信息,都是主动申请帮忙,希望能发挥医学储备军的一点绵薄之力。抗疫期间,每每想起学生们的信息,他内心就充满力量,感受到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在无形中传递,医学后生们正在蓬勃而起,终将追赶上老一辈的步伐,成长为中坚力量,做好人民健康的“守护人”。

乙肝、艾滋病、结核病、新冠肺炎......谈及传染病,老百姓总是避之不及。作为一名从事感染病学28年的专家学者,胡鹏说道:“许多普通大众对于传染病,乃至我们感染病学都带有恐惧心理。这其实是对传染病缺乏正确、科学认识的表现。”从天花病毒被人类消灭,到疟疾、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大幅减少,到乙肝、艾滋病等可以实现母婴阻断,再到诺贝尔奖刚刚公布的丙肝可治愈,甚至大家恐慌的新冠肺炎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步一步的改变都见证了感染病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的治疗能够让患者重新回归到正常生活。

“除了治病救人、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基层培训以外,针对公众进行传染病的健康宣教也是整个感染病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胡鹏所在的重医附二院感染科团队每年都会通过线下讲座、公众号文章、抖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大众科普,帮助普通市民正确认识传染病,学习有效阻断病毒传染的日常办法。

“医生也是人,你要是问我面对病毒怕吗?我肯定也怕!但我清楚我的责任,更能感受使命的召唤,谈不上‘逆行’,只是患者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