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农:不解的中医情缘
2022-06-30 09:30 来源:宣教中心编辑部

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极其讲究领路者与继承者之间的互动,如此才能凭借代代传承的经验,降低实际操作的差错几率,缩短技能精进的漫长过程。在中西医肛肠学科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百岁泰斗李雨农就是一位孜孜以求、推陈出新的继承者,更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领路者。

1920年3月27日,李雨农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青年时,他就读于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毕业后到当时在重庆市的中央医院(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从事西医外科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民间肛肠医生张荣辉以“枯痔”疗法治愈了苏联专家希洛索夫的巨大痔。虽然“枯痔”疗法有效,但其中原理和技术却一时无法言明,在多数人看来这仍只是一门“手艺”,而非可复制推广的正规医疗技术。

1952年,中医针灸大家、时任西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的鲁之俊多次找到李雨农,希望他深耕中医领域。当时,鲁之俊讲述了他本人从出身西医到苦研针灸的经历,使李雨农逐渐意识到,将西医基本理论与中医治疗原则相结合,是一项非常值得探索的事业。从此,李雨农与中医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而后,鲁之俊将李雨农调至新渝医院(现重庆市中医院)任外科首任科主任,并与周济民、张荣辉、蒋厚甫、陈之寒等民间肛肠医生组成“重庆痔瘘小组”,共同研究中医外科“枯痔、挂线、骨科”三大课题。

1955年,“重庆痔瘘小组”携研究成果赴京汇报,受到卫生部嘉奖,并留京工作。经数年磨砺,李雨农苦学中医并融会贯通,总结了痔病的“枯切疗法”,改进了传统肛瘘的“挂线疗法”,规范了肛痈在向肛瘘演进过程中手术时机与术式的选择,提倡在枯切外痔时采取开口向内的“V”形切口等,至今仍在肛肠临床中奉为圭臬。

在京数载,李雨农时刻挂念巴渝人民和他创建的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毅然决定返渝。回到重庆后,李雨农从医、教、研各方面推进重庆肛肠临床与学术水平的发展。

巴渝肛肠流派以“枯切疗法”“脱肛固脱技术”等中医外治法和验方制剂为特色,其花费较低,且疗效显著。为将巴渝肛肠流派发扬壮大,以李雨农为首的重庆市中医院肛肠人薪火相继,几代人接力传承至今。

20世纪70年代,比李雨农小20岁的学妹杨廷芳进入重庆市中医院,拜入李雨农门下。在李雨农的悉心指导下,第二代传承人杨廷芳主持了多项中医治疗技术的改进和研发,“枯切疗法治疗痔核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等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每个徒弟都是师傅手把手带出来的。”杨廷芳清晰记得当年的情景,“李主任责任心强、要求严格,特别鼓励大家改进疗法,总把沉淀下来的精髓倾囊相授。”

功勋累累的李雨农依旧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勤思苦研。1977年,他发表“李氏针功夫挂线疗法”;1990年,他主编出版《中华肛肠病学》;1997年,他独创国家医用专利李氏痔融术;2003年,他独创李氏神枪微创术。

退休后,李雨农仍难舍科室,在不同场合给予肛肠科支持和鼓励。1990年,他返聘回肛肠科,指导建立了“重庆市肛肠病防治中心”。如今,期颐之年的李雨农精神矍铄。面对后辈,他时常提醒,要以严谨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要竭尽所能把毕生经验保留下来,让年轻人少走些弯路,把中医药传承好、发扬好。”

(图片由重庆市中医院提供)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