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科主任
2018-08-17 09:50 来源:重庆晚报
“不务正业”的科主任

记重庆市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王冬教授

▲王冬教授

程风敏 熊志翔(重庆市肿瘤医院)

她是一名科主任,却“不务正业”地组织起病友联谊会,为妇科肿瘤的患者们搭建起一个交流平台;她是一名医生,却是一个“不听话”的病人,血压有问题,却常常因工作太忙忘记按时服药……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重庆市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王冬时刻将这句名言放在心中,用爱和责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收到患者百岁寿宴邀请帖

最初,王冬是没想过会与妇科肿瘤“斗争”的。1992年,大学刚毕业的她,性格内向、身材娇小,她希望成为一名病理医生,在“万花筒”前安静地工作。但命运的安排让她来到了重庆市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成为一名了临床医生。

内心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喜爱这个岗位,王冬及时调整心态,她用10年的时间默默的努力与沉淀,逐渐成为独挡一面的骨干,并带领整个团队前进。她参与制定了重庆市卫计委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项目“宫颈癌临床诊疗方案及质控标准”,并参与主持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5年前,97岁高龄的高婆婆来到了重庆市肿瘤医院,她腹部凸显巨大包块,如同足月妊娠的妇女。经过检查,王冬初步判断为卵巢肿瘤,需要立即入院治疗。

在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检查后,王冬主持科室进行评估与讨论,决定手术切除。“老人年龄太大,各项身体机能不好,手术风险会不会太大?”面对疑问,王冬相信自己的能力,她亲自操刀,成功为高婆婆切除了直径25cm的肿瘤。

如释重负的高婆婆高高兴兴出院回家了。三年后的一天,王冬突然收到一张特殊的请帖,打开一看,原来是高婆婆的百岁寿宴。“患者的肯定和认可,就是一名医生最大的成就感。”王冬说。

主动报名到偏远山区支医

为了帮助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解决边远山地百姓的就医难,2005年,主治医师的王冬,积极响应“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活动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报名到巫溪县支医。

那年,她有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刚满七岁上小学的女儿,丈夫远在北京,她本有理由不去。但一看到当地较为落后的医疗条件,王冬就觉得,自己一定要为这偏远的医院留下些什么。

巫溪工作,最让她不舍的还是女儿,每次接到女儿的电话,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每次的答案总是:“妈妈还不能回来,这里还需要医生……”正是憋足了这股劲,王冬踏踏实实地为巫溪县人民医院干实事,指导医院引进了巫溪县第一台阴道镜,第一台高频电刀,手把手地将宫颈癌筛查技术、宫颈冷刀锥切等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多次进行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治宣讲,开展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查房,指导妇科肿瘤手术,受到当地群众和政府的一致好评。

2006年底,王冬成为重庆“西部之光”第二批人员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一年的学习,不但使她更系统全面的掌握了妇科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开阔了视野,更进一步掌握了国际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连续7年组织病友联谊会

作为一名从事20多年妇科临床工作的医生,王冬信奉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她认为,作为医生,面对痛苦的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除了有精湛的医术和仁慈的善心外,做好医患沟通尤其重要。

6年前,42岁的宫颈癌患者刘女士手术后出现了并发症肠梗阻。因保守治疗不成功,需要手术解除梗阻。虽然病人和家属也有些不解,但通过王冬耐心的沟通和解释,患者从对二次手术的不解到完全信赖医生。因为良好的沟通,王冬的手机通讯录里又多了一位朋友。

4年前,刚满20岁杨女士被诊断患上了宫颈癌,通过各项检验指标及医生的临床诊断及各种影像资料的评估,手术治疗是最首选的治疗方式。当时患者有强烈的生育愿望,于是王冬带领团队详细制定了手术计划,进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今年7月,杨女士传来好消息,她成功怀上小宝宝了,并即将生产。

王冬时常教导科室的医护人员要用“爱与责任”的心境对待病人。在她的组织下,科室搭建联谊平台,连续7年举办病友联谊会;建立QQ和微信群,方便大家有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除了日常的患者教育、日常护理培训外,联谊会上,患者们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这些方式能够加深了医患、护患、患患之间的感情,增强她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王冬说,作为一名医生,她始终都认为这份职业是神圣的、自豪的,大多数患者对医生都是尊重的,“我常告诫我们的医生,只要你不忘行医救人的誓言,用精湛的医术,挽救生命,用高尚的医德,弘扬医者正气,患者就会看到你的真心。”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