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华拿着手机,在微信上打了个招呼。
“赵妈妈!”在云南戍守边疆的母涛涛秒回。
“赵妈妈!”在北川哺乳女儿的史燕子秒回。
“赵妈妈!”在工地忙前忙后的梁婷婷秒回。
“你看,无论孩子长多大,走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赵庆华眼眶有些湿润。
“无论飞多远,飞多高,风筝的线,始终在赵妈妈手中。”儿女们都这样说。
一
赵庆华有个神圣的梦想。
这颗梦想的种子,在疼痛中萌芽,在奋发中开花。
她最亲近最在意的人是外婆。六岁的生命体验中,亲人跟树一样,会一直生长,不休不灭。一切幻灭于那年夏天。中午,外婆正哄她午睡,一声呻吟,猛然倒地,再没起来。
“我要当白衣天使,我救不了外婆,我就去救别人的外婆!”
六岁埋下种子,十六岁开始发芽。初中毕业,她以录取生中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三年之后,她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进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戴上了心仪已久的燕尾帽。
命运总在拐弯处,设下情结的埋伏。
1991年,她遇到了医护生涯中的“外婆”。
“外婆”与外婆年纪相仿,罹患胃平滑肌肉瘤合并冠心病,入住她所在的心血管内科。此病需要严密的监护和高超的穿刺技术,加之化疗副作用大,护理任务艰巨。老人的血管条件极差,穿刺十分困难,为了保证成功,减少患者痛苦,有孕在身的赵庆华不得不脱掉防护手套,而且常常一蹲就是一个小时。高度紧张过度劳累,赵庆华不幸失去了未曾谋面的孩子。
病休期间,老人不再配合治疗,她要求:小赵回来,我再治疗。面对“别人的外婆”,赵庆华不顾劝阻,毅然回到老人身边。“外婆”可怜巴巴地说:“只有你在,我才安心。”情比金贵的生命之托,让赵庆华陪伴老人八个月之久。
“外婆”出院后,坚持每年春节为赵庆华寄贺年片,直到她七十多岁去世。
而直到去世之前,“外婆”才得知,陪护她的八个月里,赵庆华因流产后并发症,永远失去成为一名母亲的权利。
二
十七岁。
赵庆华说,如果她的孩子在,这年刚好十七岁。
这一年,中国大地,发生了举世皆惊的汶川大地震。
国难之中,邻省距离最近的大城市重庆,收治四川伤员,义不容辞。
2008年5月14日深夜,赵庆华得到命令,牵头紧急筹建首批救灾病房。通宵之后,清晨,首批伤员送达。赵庆华一看,心都碎了:满眼都是奄奄一息的孩子。
母涛涛,十七岁,北川人,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员:震中失去了十八位亲人,身体遭受严重挤压,医生形容母涛涛“有骨头的地方都有折断,多器官衰竭”。同时,严重心理创伤,极度悲痛,悲观绝望,抗拒治疗。身体不时颤抖,声音也在颤抖:“妈妈,妈妈……”
赵庆华泪湿衣襟,打定主意:不能让孩子身体撕裂,也不能让孩子心理撕裂。
这是赵庆华首次遇到这种十万火急的大规模抢救。床位调剂,仪器调度,设备筹措,人员安排,流程制定……根本没有时间睡觉。繁重的工作之余,赵庆华增添了一项工作:结对帮扶身体重伤心灵重创的孩子。
她和罗凤等护士志愿者动员家属,轮流为涛涛熬鸡汤、鱼汤,像母亲一般陪他聊天,不断激励他,引导他说话,鼓励他倾诉。有一夜,涛涛醒来,猛然看到疲惫不堪的赵庆华握着他的手靠着他的床沿睡着了。涛涛顿感心头一热,冰雪瞬间融化,生命重新萌芽。从此,他开口答话,主动交流,配合治疗。
因各批次一百五十六名伤员先后到达,赵庆华分身乏术,有次只能拜托别的志愿者代送鸡汤,涛涛突然问:“今天不是该赵阿姨来吗?”
赵庆华至今记得,那段时间,只要她朝母涛涛房床方向走,了解情况的同事都会关切地问:“那孩子……还在吗?”每次,赵庆华都回答以坚定的眼神。参与治疗的专家说:如果说真有九死一生,那么,母涛涛是九十九死一生。
涛涛奇迹般康复,两个月后,在医院迎来了十七岁生日。蛋糕来了,礼物来了,生日歌响起来了,涛涛哭了:“赵阿姨,我妈妈也是护士,她正护理病人时,在地震中去世了。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
话音未落,赵庆华热泪横流,紧紧拥住孩子,仿佛拥住上苍赐予她的儿子。
孩子出院的时候,赵庆华和医务处长一起请他吃火锅。她和他曾约定:如果他全力配合治疗,就请他吃最心仪的美食。病床上的涛涛点了一样东西:重庆火锅。
吃火锅的时候,他对她的称呼,已从“赵阿姨”变成了“赵妈妈”。赵妈妈说:孩子,你九死一生,有啥感想,将来想做点啥?
孩子回答:“为了救活我,国家花那么多钱,你们付出那么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孩子想去当兵。赵妈妈告诉他,当兵也要有文化。
于是,孩子先考取了大学。
2013年,孩子光荣参军入伍。
2015年,孩子在部队考取军校。
2017年,孩子任副连职排长。
“赵妈妈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了我要有上进心、责任心、同情心、感恩心。人生每走一步,我都同赵妈妈商量。”
希望见诸行动是博爱,美好见诸行动是善良。
芦山地震,那时他是士兵,默默捐出了一月津贴。读军校去南疆实习,他默默捐出五百元给当地扶贫。走在街上,遇人需要帮助,他搭一把手,默默离开。军校毕业,他请求到祖国边防服役。
他让赵庆华最感动的一句话是:“赵妈妈,你们守护生命,我们守护你们。”
三
十七岁。
史燕子,第二批送到的伤员,也是十七岁。
与母涛涛相反,赵庆华看到她的时候,她正大哭大叫。
“我要跳楼!”
赵庆华问她为什么要跳楼?
她从绵阳的医院转过来。教室从一片明亮到砖头纷飞到四周漆黑的过程记得清清楚楚。她和三个同学埋在一起,救援人员用手把她们刨了出来。龚同学被房屋大梁压着小腿,为及时抢救生命,救援人员含泪舍弃龚同学的脚。
绵阳救治条件有限,要为史燕子截肢,但她誓死抗争,所以转院到重庆。
赵庆华说,死都不怕,你还怕截肢吗?如果你跳楼,确实不用截肢。但还有一种可能,乖乖接受治疗,也许不用截肢。
赵庆华在心里默默为史燕子设计了两个方案:千方百计,不截肢;万不得已,截肢保命,生理残疾,心理不残疾。
随后,燕子的病床,成为赵庆华下班后的必到之地。
在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呵护下,燕子的腿成功保留下来。
出院的时候,“赵妈妈”有了十七岁的“龙凤胎”,燕子坚定地表示:赵妈妈你等着,我很快会到重庆来。
燕子说:坚持仰望星空,月光便会铺成一条路,带我们去见一生最相信的人。
两年之后,她考取了重庆的大学,如约来到重庆。
母女相逢,时间飞逝。
毕业的时候,赵庆华自然一番嘱托。燕子想和男朋友一起,留在重庆创业,也想回到故乡,为家乡做点事。矛盾之中,赵庆华帮她拿主意,先回到母校北川中学旁边新建的灾后纪念馆当讲解员,讲述灾难,更讲述信仰、讲述重生、讲述感恩、讲述精神的力量。
2014年的一天,燕子喜出望外。她的赵妈妈,来到纪念馆,听她讲解,来到她的家里,嘘寒问暖。在家中,母女相拥,促膝谈心。史燕子脸上是满满的幸福,赵庆华的脸上是开心的笑意。
2018年,春花开放的时节,赵庆华收到喜讯:燕子幸福地当上了妈妈,她和丈夫在重庆的事业正稳步向前。
四
花季,有时也是雨季。
梁婷婷的感觉就是这样。
她的舞蹈梦,毁在了那场地震中。
从绵阳转院到重庆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她的眼泪不由自主,说来就来,铺天盖地,却不发出一声抽泣。
她引以为傲的修长双腿出现了大洞,已经感染。一头秀美的长发被剃去,成了光头。一日三餐,纯粹像在走形式。
她的眼里,她的心里,全都荒芜。
赵庆华递给她一盒牛奶。
旁边的人介绍:护理你的赵阿姨,不是一般的护士哦!
此后,她断断续续知道,赵庆华是全重庆数万名护士中仅有的几位教授之一,是全市首批护理学硕士生导师,带出的研究生已有五十多个。
一个初中生,眼见一个硕士生导师给自己喂药,帮自己打针,做自己思想工作,婷婷肃然起敬。
赵庆华送给婷婷一个笔记本,让她把想说的话记到本子上。
“我要学医,我想当赵阿姨的学生。”
“把我的生命从尘埃中捡起,放到你的眼底,托在你的右掌心里……这个人就是赵阿姨。”
住院三个月,日记记了三个月。
后面的称谓悄然发生了变化。
“感恩每一滴水,感恩每一枝花,感恩每一朵云,感恩赵妈妈。”
不出三个月,赵庆华成了“三胞胎”的妈妈。
“我爱重庆,我爱重庆人,我爱赵妈妈。”2018年4月,当她明白了我们的意图,面对采访,婷婷开头就是这三句话。“我不跟妈妈说的话,都会跟我赵妈妈说。”刚刚说到第五句,她哇哇大哭起来。她的泪水,有对灾难的理解,有成长的挫折,有生命的感恩,有重生的喜悦……
与史燕子一样,她报考了重庆的大学。毕业后,她在重庆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她没有考上赵妈妈的研究生。但她留在了赵妈妈身边。
前不久,因为感情的事,她和生母“闹翻”了,痛苦地找赵妈妈诉苦。赵妈妈讲:有个小女孩,跟妈妈赌气,离家出走,饿了三天,一个大娘请她吃了顿饭,小女孩千恩万谢,说大娘比妈好。大娘说,孩子,我仅仅请你吃了一顿饭,你就这样感谢我,你妈妈可是天天让你吃饭的人啊!
故事听完,婷婷马上向生母道歉。
五
今年的“5·12”,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国际护士节。
涛涛已请好探亲假,准备“串通”燕子、婷婷,在这一天给赵妈妈一个惊喜。
孩子们关系融洽,常常“串通”,不时给她以惊喜。而逢年过节、生日当天,孩子们也总会收到她的微信红包,从无耽误。
“作为孩子们的赵妈妈,不只是我关心他们的重生与成长;他们的成长也反过来激励我不断重生向前,我乐意当他们的示范和先锋。”
2015年,是赵庆华和她的儿女们的“收获之年”。
这一年,涛涛考取军校,燕子当上新娘,婷婷找到工作。
这一年的9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第四十五届南丁格尔奖。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庆华!”
这是重庆医疗界捧回的第一枚南丁格尔奖章。
她没有告诉孩子们这个信息。
从北京回重庆,到机场迎接她的,有各级领导。凭直觉,赵庆华一眼望到了人群中的燕子和婷婷。
2017年,又是一个时间节点。
这一年,涛涛当上军官,燕子孕育新生命。
这一年的10月18日,赵庆华再次步入人民大会堂,她以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党的十九大。
党代表的身份背后,是她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倾力奉献:
她是三峡库区医疗帮扶志愿者。已帮扶七十余家库区及基层医疗单位,累计帮扶千余次,培训医护人员万余人。
她是芦山地震护士志愿者。二十名志愿者与医院团队和重庆市系统组成的“国家级救援队”,在八天的时间里,创造救援队伍“两个第一”“四个唯一”的佳绩。
她是重医附一院红十字服务队志愿者。重庆市红十字会自此诞生了第一支具有护理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服务队。
她是重庆医科大学首批护理硕士生导师,主持科研课题二十一项,发表专著、编写教材十五部,获教学、科研成果奖七项。
她是遗体捐献志愿者。法律文书上,有她郑重签下的“赵庆华”三个字。
“如果能用自己的努力和幸福,换来更多人的幸福和生命,那我愿倾其所有。”
这,就是赵庆华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