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
“30岁,我响应党的号召,援建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
“52岁,我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创建儿童保健科。”
“54岁,由我牵头,编写出版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第一版。”
“70岁,我退而未休,坚持坐诊,每月还开展育儿知识讲座......”
讲台上95岁高龄的医学老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郑惠连,身着绣花旗袍,外穿粉色披纱,一头齐耳卷发格外精神。说着说着,刚刚还有些兴奋的她面色忽然庄重起来,“如果有人再问我,愿不愿意去支援西南医疗建设,我还是会像65年前一样回答:‘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此时,讲堂内掌声如雷。
“阿拉是上海人”
“阿拉是上海人。”很幸运,两年前,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一个会议室,笔者有幸见到郑慧连老人。她说话,夹带着一点上海话的味道,一头短发利索地束在耳后,脸上化着淡妆,说话掷地有声,思维相当清晰,看上去丝毫不像90多岁的老人。“一晃,来重庆已60多年了。”
1926年出生的郑惠连,从小成长在繁华的“十里洋场”,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从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里,让她养成了开朗活泼的性格,“爱说话、爱社交、爱旗袍、爱装扮,这些从小养成的爱好,让我有了当一名艺术家的梦想。”
可后来,天真的小惠连陷入烦恼之中,“哥哥、姐姐相继死于小儿传染病,所以我立志学医学,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
于是,她脱下华丽的旗袍,舍弃原有的梦想,于1944年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50年,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学毕业生。随后,她积极投入“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努力工作,很快成为儿科主治医师。
“服从组织安排”
1955年,郑惠连还不到30岁。
一天,医院的领导突然找到她,“惠连,中央号召广大青年支援西南,你愿意去重庆建设儿科医院吗?”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愿意!服从组织安排!”
第二年,30岁的她,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离开新婚不久的丈夫,和许多热血青年一起,从上海来到重庆。
来到重庆,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将原来的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一所儿科医院。房屋改建、设备配置、流程建构……这一切对于这位30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行的西迁人王鸣岐曾回忆,“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从两路口到观音岩去办事,要爬200多步台阶。由于在上海走惯了平路,脚上很快就打起了泡。”
“还有,语言不通、夏天闷热、远离家乡……”说起这些,郑惠连有很多酸处和感慨。可整个筹备组,就郑惠连一个人懂医学,就郑惠连一个人是学儿科的,门诊和病房的改造,病房药品的准备,甚至器材采购等,都得她来牵头操办。面对这些困难,她丢掉包袱,鼓足勇气,一件一件地克服,一步一步地前行。
仅4个月,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诊,结束了重庆市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同事陈尔瑛说,“郑惠连作为医院唯一的主治医师,当时要同时负责医院门诊、病房、药剂、检验等,整天忙得像只陀螺。但她总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忙一点、累一点都值得。”
多年后,郑惠连有机会调回上海,但她不仅没有离开重庆,还把爱人也“西迁”到了重庆。
“从零开始”
2020年,94岁的郑慧连荣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台上,她动情地说:“钱多钱少无所谓,能够用毕生所学,帮助年轻的父母养个健康的宝贝,我就开心无比。”
是的。为了儿童的健康,她毕生竭尽全力。
1978年,医院希望郑惠连牵头成立儿童保健科,从治病转变到防病。
有人打退堂鼓,做儿童保健,比筹建儿童医院还要难。
有人干脆拒绝,儿童保健没教材,没教师,没经验……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做。
“可如果能从源头着手,减少儿童的患病率,肯定比医治一个个具体的病例更有价值。”
于是,倔犟的郑慧连答应得嘎嘣脆,“干!我从‘0’开始!”此时,郑惠连已经52岁。
早期开展工作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她既要负责日常临床,还要开展教学和科研,但她依然不断摸索、实践——
找方向。开展小儿遗传病、儿童营养学、儿童心理学等问题研究,科学规划儿童保健学科发展的方向。
写教材。结合临床积累的大量经验,耗时两年,在全国率先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奠定了中国儿童保健学的基础。
育人才。原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教授、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程茜等都是她的学生......培育出一支技术过硬的医学人才、专家队伍。
构建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一系列“组合拳”成功推动儿童保健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过艰辛努力,重庆的婴儿死亡率、畸形率大为减少,曾经很常见的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危害儿童成长的疾病也基本被消除。
取得这样的成就,她高兴得像个孩子,“重庆这片热土,我没有白来;跟着共产党,我没有白过!”
“听党召唤,以国为先,告别黄浦江,拓荒大西南,你把最美的岁月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个甲子的不辍耕耘,撒下燎原火种,医德双馨泽被后代,西迁精神光照四方——赤诚爱国心。”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这样评价她。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话,郑慧连常挂嘴边。特别是儿童保健学科,它涉及儿童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对各方面的知识要求都很高。
所以,读书时,她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整理笔记,课本翻来覆去背了好几遍,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浩瀚的医学知识。
工作后,不断阅读医学书籍、历史文献,运用到临床中,牵头组织编辑教材,开创儿保电脑诊断系统。
教学中,她把“学”和“干”的精髓无私传递给学生,“就连‘高科技’——PPT都自己独立完成,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退休后,25年里坚持坐诊、义诊,开展育儿科普讲座,她说,“可以把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同行,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她“郑婆婆”;
同事们很感慨,郑老就是我们的“女神”;
同行说,岂止是专家,她堪称“业界泰斗”;
学生们则说,郑老师,是我们最值得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