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外科副主任刘华
每到初冬时节,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外科副主任刘华医生的办公桌上总会出现几个黄澄澄的大柚子,十分惹眼。医院里的人都知道那是刘医生的“铁粉”杨婆婆又来过了。
杨婆婆是个苦命人。小时候,因为一场疾病,一个能说会道的漂亮小姑娘成了聋哑儿童。除了遇到急事时能吐出一两个单音外,平时只能用手语与别人交流。成家后,丈夫早逝,儿子早亡,儿媳带着年幼的孙子远嫁他乡,剩下自己孤苦伶仃。
2005年,不幸再一次降临到杨婆婆身上。一天,她突然右上腹剧痛,居委会的干部发现后把她送到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接诊医生正好是刚调来不久的刘华。于是,杨婆婆与刘华医生第一次相遇了。
看到杨婆婆捂着右上腹部,连比带划咿呀咿呀一脸痛苦的样子,刘华心里明白,这是一次特别的诊疗考验。他在耐心“询问”、用心揣度、仔细查看杨婆婆的病情后,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需做胆囊切除手术。
刘华亲自为老人办入院手续,做检查、开处方,然后带她交费、拿药,并服侍她吃药,疼痛暂时缓解。在杨婆婆住院时,刘华还为她送饭送汤,陪她“说话”,当医疗费出现问题时,刘华不但为她垫付医药费,还组织医生护士为她捐款捐物。
第一次的相遇,让杨婆婆感受“儿子”并未“远去”,“知音”就在身边。从此,杨婆婆每遇身体不适,必找刘华医生。
长期独处,杨婆婆的病也特别的多,胆结石、肾结石、高血压、心脏病,好多的常见病她都有,加上平时的凉寒感冒,一个月她都要来医院好几趟,每隔两年她就要到医院住一次院。而每次来医院,都免不了“麻烦”刘华医生。
杨婆婆每次来医院,都会站在医院候诊厅,用含混模糊的语言喊“华……华……”,医生护士都明白,她要找刘华。这时,刘华就会热情接待,给她看病,陪她交费拿药,如果他自己科室不能解决杨婆婆的病痛,他还会陪她挂号找医生。
自从变成了刘华的“粉丝”,杨婆婆的身体好了很多。看病的次数虽然越来越少,然而杨婆婆来医院的次数却并没有减少。她会隔几天到刘华的门诊室外转一圈,看到刘华在诊室里忙碌,她才放心地悄悄离去。有时遇到刘华在手术室里做手术,她会安静地坐在候诊长椅上等刘华把手术做完,看一眼刘华才肯走。端午时,她会带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悄悄放到刘华的办公室上。秋冬时节,她会专程跑到梁平亲戚家去拿几个大柚子给刘华送过来。
采访时,记者开玩笑地说,“刘医生啊,看来她真是把你当成她的亲儿子了。”刘华说,说良心话,这十几年,我见杨婆婆的次数远比见我妈的次数多多啦。
自从遇到杨婆婆这个特殊患者后,刘华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哑语,到现在,他不但能用手语与杨婆婆愉快地“聊天”,还能与其他聋哑患者畅通“交谈”。刘华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要用“心”做事。
“华……华……”一天凌晨四点多,医院门外传来痛苦的呼唤。“一定是杨婆婆!”值班护士急忙开门,可面对杨婆婆的比划,值班医生和护士们傻眼了,最后只好联系刘华。由于刘华家离医院比较远,他只能和杨婆婆通过微信视频了解病况。杨婆婆一翻比划后,刘医生明白,杨婆婆的胆结石又发作了。最后,值班医生按照刘华的指导,杨婆婆的病痛很快得到了缓解。
出院的时候,刘华把杨婆婆的药分剂量、分次数包好,并做好标记。刘华拿着他画了太阳的药包,指指天,做一个太阳升起的样子,叮嘱她这是早上要吃的药,拿着画有月亮的药包,做着睡觉的手势,告诉她,这是晚上要吃的药。杨婆婆立刻抢过剩下的一包药,笑着把药贴在心口上,她知道,画有米饭的这包药,一定是刘华让自己中午吃的。
采访结束,准备出门时,记者特意看了一眼刘华办公室的那几枚柚子,黄澄澄的还在闪着金光,仿佛就是一枚枚特别的勋章。这种勋章,只要像刘华这样的医生才配得上!
范福强 王家惠 (万州卫生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