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刚柔并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他们怀着尊重、谦卑的态度走进患者背后的故事,以叙事的方式为病人扫除心灵的“阴霾”,让阳光重洒心田。
人们常说:人是可以在一瞬间长大的,那我的这一瞬间,应该就是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
2020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各地医疗队纷纷驰援湖北。号令急响,脚步匆匆,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我们连夜出发,驰援孝感。
这里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忙碌的工作令大家疲惫不堪,憋闷的防护服也让我喘不过气。患者们或是蒙头睡觉,或是轻微呻吟,或是用纸笔记录着这段特殊的时光。未知的病毒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每个人心头,病房里没有了欢声笑语和闲聊家常。
一天清晨,一个刺耳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寂:“我不吃饭,给你们讲了我要吃面,是面,听不懂吗?”立刻,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31床王阿姨那里。同事拿着分发的饭菜站在那儿,不知所措,气氛着实有些尴尬。我连忙走过去,俯下身子,用极大的声音问道:“阿姨,是饭菜不合您的胃口吗?”她并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我只要一碗面,其他什么都不吃。”说着便把分发给她的药也推到了地上。
同病房的阿姨看到这个尴尬的场景,连忙走过来说:“小妹,你们别介意,她不是故意的,昨天她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她的老伴因为这个病毒已经离开了,她现在估计有点想不开。你们把饭放在这儿,去忙吧,等她饿了我们劝她吃”。
见此情形,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就先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疑惑与担心使我在书写病历的时候特意点进31床看了看:王青(化名)、女、60岁、新闻工作退休人员,有两个子女,看到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突然,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忙完手里的工作,我利用对讲机喊话病房外面的同事,送来了一碗方便面,用不太灵活的双手,泡上热水,将它端到了王阿姨面前:“阿姨,您的长寿面,生日快乐!”王阿姨抬头看着我,脸上闪过疑惑,我冲她笑了笑,然后说:“刚刚您的女儿又打电话来关心您了,我告诉她您的情况很好。她说祝您生日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转告您,要积极配合治疗,全家都在等着您回去呢。还有您的外孙女儿,为了庆祝您生日,还特意学了好几首儿歌,我放给您听。”看着家人的视频,听着童稚的歌声,王阿姨的眼泪夺眶而出,她哽噎着说道:“老伴走了,今后就再也没有人给我煮长寿面,陪我过生日了”。我一边安慰,一边鼓励她:“阿姨,您想吃面,我懂,那是叔叔和您的回忆,我相信叔叔肯定也希望您能健健康康的,您按时吃药,积极配合治疗,家人才能安心啊。”“你不用骗我了,这个病是根本治不好的。”王阿姨摇了摇头,端着面慢慢地吃了起来。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只是在交谈中我发现王阿姨的身子里住着一个无望,这个无望,是她对疾病的恐惧,也是这个病房如此沉静的原因。
随后,我特意拿来一只记号笔,在病房窗户上写下了每日疫情动态数字,有每日新增和死亡的数据,也有治愈和出院的数据。但我更期望,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希望的曙光,是家人团聚时的拥抱。
第二天,在交接班的过程中,我发现王阿姨的药杯居然空了,向值班的护士询问后得知是她自己主动配合服药的,在配置药物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王阿姨竟然走到写有疫情动态数字的窗户前,擦掉了确诊和死亡数据,只留下了治愈和出院的数据。
一周后,王阿姨病情好转,可以出院了。临走前,她递给我一个小本儿,说:“这个送给你,算是一个纪念。”我笑了笑,打开小本,仔细一看,原来,住院这么多天来,阿姨详细记录了住院期间观察了解到的所有情况:1床 急诊科医生,24小时救死扶伤,她说凌晨1点最忙,千万别来采访;7床 网约车司机,凌晨4点就要登场,两个孩子是生活的希望;9床 环卫工人,凌晨4点半就要扫完大半个广场,最大心愿是家人安康;19床 早餐摊主,从天色微亮到人来人往,她说幸福呀,就是能喝一口热汤。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已在不经意间往下掉,原来阿姨每天都在默默观察,了解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故事,暗夜中闪光的他们,是城市中的那一束束“微光”,拼尽全力将黑夜照亮,闪烁着无限的希望。每一个人的肩上都有沉重的使命,或是救死扶伤,或是养家糊口,或是美丽家园,只要有需要,他们、我们、你们,都会“使命必达”,就像城市的一束束“微光”,终将照亮每一个角落。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在路上。这两年,全国人民顽强地与新冠病毒斗争,有祖国的坚强后盾,有人民的团结一致,有万千工作人员的奋不顾身,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拿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气,“越是艰难越要勇往直前”的勇气,迸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气,“微光”就能凝聚成璀璨的星河,闪耀出最美的中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