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随着立夏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我们即将告别春天,夏季就要开始。气温逐渐升高,阳光更加刺眼,降雨日渐频繁,湿度增大,伴随而来是蚊蝇孳生,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日趋活跃。重庆疾控提醒广大市民:五月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的同时,重点要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疟疾、登革热、布病、手足口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新冠病毒感染是指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整体处于散发水平,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迹象。若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就医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
防护措施
01
积极接种疫苗
针对不同目标人群,主要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应积极接种疫苗,尽早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02
科学佩戴口罩
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若个人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阳性,或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以及前往医院就医,生活或工作地点发生聚集性疫情等应该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进入超市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老人、孕妇等高危人群前往室内公共场所,以及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且没有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建议也要佩戴口罩。
03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注意手卫生;加强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若用手遮挡口鼻、注意立即洗手;注意均衡营养、适当锻炼、充足睡眠等。
04
规范就医,按需就诊
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应带好口罩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主要经水、食物及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人群对霍乱普遍易感。典型患者的严重腹泻和呕吐可导致脱水、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病例可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发病季节一般在4~11月,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防护措施
01
提高卫生意识,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02
注重饮食管理,确保生、熟食物分开。不吃生食,特别是避免食用生鱼片以及未烹制熟的海鲜。警惕未经消毒的乳制品。
03
增加饮水消毒的卫生措施。不饮生水,只喝安全的水以及用安全的水刷牙。
04
改善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吃营养丰富的食物,提高自身免疫力。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叮咬传播,传染源为登革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伊蚊在叮咬感染者后,登革病毒会潜伏在伊蚊体内进行繁殖,再通过叮咬健康人传播病毒。
登革热通常潜伏期为5-8天,首发症状以高热为主,短时间内可达39-40℃,同时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等症状。发病后2-5天易在颈部、四肢及面部出现皮疹,半数病例也会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严重者可诱发器官大出血并引发休克等症状。
防护措施
01
清除伊蚊孳生地
及时清除或倒扣闲置的积水容器,对于花盆,托盘等易积水器具及时清理,家中垃圾及时倾倒。
02
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暴发地区,如必须前往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在室内应安装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可能,对于蚊密度高,易孳生蚊虫的地方可以定期使用杀虫剂从源头上灭蚊。前往户外场所时提前使用驱避剂,尽量不在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段在树丛、草地、垃圾桶旁逗留。
03
提升疾病认识,及时就诊
如近期前往东南亚、非洲地区的归国人员,在归国半月内出现发热、皮疹、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传染病定点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通常人被感染的蚊虫叮咬后10-15天出现症状,最初症状(发热、头痛和寒颤)可能较轻,之后出现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典型疟疾症状。恶性疟,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出现脑损害、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休克、溶血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尽管我市于2019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我国也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全世界非洲、东南亚和中美洲仍有80多个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和东地中海区域为全球疟疾流行严重地区。仍存在疟疾输入我国并造成传播的风险。近期,随着全球新冠病毒防控政策的调整,境外输入疟疾病例有所增加。
防护措施
01
境外流行地区防控
了解当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防止被蚊虫叮咬。室外穿长衣长裤,必要时涂搽驱避剂;室内喷洒菊酯类杀虫剂进行灭蚊,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
02
回国后监测
有疟疾流行地区旅行史的人员在入境前如果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表现,应提前申报,配合海关检疫人员进行相关检验。回国后如果出现疟疾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治疗过程中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情况。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成人-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无防护的屠宰、加工染疫动物、食用未煮熟的染疫动物肉制品或未经过严格消毒的被污染的奶制品都有感染的风险。
人群普遍易感,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机会多少直接相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我国北方省份为主要流行区,重庆每年均有病例报告。
防护措施
01
羊只饲养、放牧、交易、屠宰等职业人群要注意日常个人防护,穿戴工作服、口罩、胶鞋或胶靴、皮围裙、乳胶手套等,患病后及时就诊。
02
尽量避免无防护的直接接触任何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动物。
03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病从口入。不吃未烧熟煮透的肉、蛋、奶等动物产品。选择新鲜、安全的动物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市每年有冬夏两个发病高峰,近五年平均发病高峰在每年的22~26周和44~47周,差不多为每年的6月和11月。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大多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还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感染和接种疫苗后可对同种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鲜有交叉免疫。
防护措施
01
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正确洗手。
02
保持课室和家庭环境卫生,室内常通风,勤晒衣被。定期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讲台、门把手、图书角等)进行清洁和消毒。日常使用的水壶及餐具,应充分清洗、定期消毒,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03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04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鼓励儿童适龄完成全程接种。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取食物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随着气温升高,食物易腐烂变质,细菌繁殖速度增快,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且夏季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毒蘑菇或有毒植物引起食源性疾病。
防护措施
01
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材,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不购买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
02
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重视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冰箱保存要注意加盖储存,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03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生食,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