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取暖,小心走入“温柔陷阱”——低温烫伤
2022-12-16 09:02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寒冷的冬季,暖宝宝、电热毯、热水袋、暖风机等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伴侣”。在暖意融融的包围下,大家经常一不小心就和它们“缠绵”数个小时。殊不知这样的“温柔陷阱”,不仅让我们无法自拔,更有可能会带来伤害。
 
本期“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栏目,重庆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华龙网邀请到重庆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林兰带大家认识冬季低温烫伤。
 

 

图片

 

 

 
 
什么是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温烧伤或低热烧伤,一般是指机体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 (一般指 44℃~ 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习惯利用热水袋、暖宝宝等设备取暖,常常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或水疱,多数人会伴随局部感觉缺失或过敏以及烧灼样疼痛,这些都是低温烫伤的典型表现。
 
由于各类取暖设备使用增加,低温烫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保暖设备以及家庭理疗设备的使用不当是引起低温烫伤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将会导致创伤面严重感染。低温烫伤时,其温度通常在正常人可忍受甚至感觉较舒适的范围内,当接触时间超过一定的阈值就会致伤。常见损伤部位包括足跟、足底和两侧小腿,以及骶尾部、臀部,腰部和双手等。
 
一般情况下,烫伤面积较小且通常不在重要部位,因此人们对于低温烫伤不大重视,直接导致不少患者伤后未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常造成创面久治不愈或因治疗不当迁延成慢性皮肤溃疡。
 

 

 
 
哪些取暖设备易引发低温烫伤?

 

日常生活中,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电暖器(电烤火炉等)、泡脚神器等取暖设备均容易引发低温烫伤。另外,家庭理疗设备、神灯、中药热敷治疗、家用美容仪、发热眼罩等也可以引起低温烫伤。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婴幼儿和老年人群是容易发生低温烫伤的重点人群。除此之外,还有长时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以及感觉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疾病患者、过度饮酒、昏迷以及糖尿病等人群。原因是他们抗寒能力较弱,对热刺激反应敏感性较低,特殊人群(老人、婴幼儿)表达能力欠缺等。当然,健康人群也有一定低温烫伤风险,比如熟睡后,睡眠姿势保持较久,热源在皮肤持续较高温度下,也易形成低温烫伤。

 

 
 
预防低温烫伤有哪些方法?

 

 

宣传教育:对儿童、高龄人群、不能生活自理以及感觉功能障碍者,在冬季来临时应进行积极的普及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关于低温烫伤的常识和处理原则。
 
加强防护意识:低温烫伤好发于冬季,故在冬季取暖时要提高警惕、加强防护意识,在使用取暖物品时,一定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正确选择、使用质量有保障的正规取暖产品,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避免长时间接触:取暖时避免取暖设备直接且长时间接触皮肤,切勿在睡觉或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使用取暖物,也可在睡觉时将保暖设备取出,避免整夜与皮肤直接接触。老人或小孩应在家人的监护下使用,随时查看使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使用。(比如电热毯在睡前使用,加温后需要断电,不要持续一整晚充电使用;在使用热水袋取暖时,水温不易过高,热水袋不要灌水太满,装70%左右热水即可,热水袋外面最好用绒布包裹隔热,或放于两层毯子之间)。合并糖尿病和血液循环障碍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皮肤接触类取暖物品,如需使用取暖物品应随时注意皮肤情况,避免低温烫伤。
 
谨慎处理,及时就医:一旦发生低温烫伤,首先烫伤处一定不能接触水,以免继发感染,也不要自行外用药物,以免就医时影响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应立即就医,避免创面加重导致严重后果。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