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2022-08-03 09:26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乙肝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它是威胁我国人群健康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部分乙肝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原发性肝癌,对健康危害大。2022年7月28日是全球第12个“世界肝炎日”,好医声每日科普邀请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的刘作金教授,来解答乙肝相关问题。

 

专家简介
 

 

图片

刘作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党支部书记;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乙肝有哪些症状?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9300万,女性占总人数的41.6%~47.6%,其中约有5%为妊娠合并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

轻度乙肝患者,病情较轻且不典型,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食油腻、尿黄、肝区不适或轻微触痛、睡眠欠佳等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如果早期没有及时得到控制,病情会逐渐进展,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及时就诊、定期到正规专科医院检查非常有必要。此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偶有急性发作的病例。

 
 
乙肝是如何播的?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以及母婴传播。 

1.血液、体液传播

极少量污染HBV的血液或体液进入人体后可以造成HBV感染。近年我国对献血员实施了严格筛查,因输血导致的HBV感染明显下降,但经血液、不安全注射(尤其是毒品注射等)传播仍占重要地位。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共用剃须刀或牙刷、修脚、纹身、扎耳环孔等均可能导致HBV从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此外,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均含有HBV,故性接触也可传播HBV。

2.母婴传播

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宫内感染主要是婴儿通过胎盘感染,围生期传播主要是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母亲的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感染,分娩后传播主要由于母婴间的亲密接触。

 
 
乙肝患者是否能正常工作?

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同室工作、交谈、一起进餐不会被传染。接吻也不会传染乙肝,除非消化道和口腔有破损。但建议最好采用公筷和分食。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双手都有裂口、有出血。

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牙膏、剃须刀等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上学、工作,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劳动保障部《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携带乙肝的劳动者权利:

1.就业权: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乙肝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用或者辞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2.隐私权: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肝功能检查项目作为体检标准,但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乙肝妈妈可以生出健康宝宝吗?

乙肝妈妈也可以生出健康宝宝,只要实行妊娠期间和产后母婴阻断相结合的方法,阻断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乙肝的母婴阻断包括孕妇怀孕期间的母婴阻断和孩子出生后的母婴阻断两个部分,具体如下:

1.孕妇怀孕时查乙肝病毒定量。如果乙肝病毒定量达到(10^8)-(10^9)IU/ml,建议孕妇在怀孕24周时开始口服替诺福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孕妇的病毒量在(10^6)-(10^7)IU/ml,建议怀孕28周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如果孕妇的乙肝病毒量是10^5IU/ml,建议30周开始抗病毒治疗。

2.孩子出生后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要求在24小时之内注射完成,且越早越好。

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标志,是宝宝体内获得了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在出生后以及之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被感染乙肝病毒。宝宝出生后一岁左右,可以到医院抽血检查乙肝两对半,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表示宝宝体内已经产生了乙肝病毒抗体,并且也没有被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情况下说明母婴阻断是成功的,这类宝宝在今后发生乙肝的风险十分小。

 
 
母乳喂养是否会传染乙肝

乙肝携带者进行母乳喂养,一定要在传染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经过科学合理地处理,一般来说乙肝携带者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

乙肝的孕妇在怀孕的过程当中,需要监测病毒和肝脏功能,肝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病毒水平比较高,超过了2乘10的五次方IU/ML的话,就需要在怀孕24到30周时开始规范的口服替诺福韦。

小孩子出生后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产妇服用替洛福韦至产后1到3个月停药,那么这样处理的话就可以进行正常的母乳喂养。如果乙肝病毒水平太高,没有进行阻断,是不太赞成进行母乳喂养的,因为这存在着传播的风险。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