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庆的健康答卷之医联体建设篇
2018-01-24 15:16 来源: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

优化资源布局“联”出共赢“加速度”


医院“抱团”发展、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疗机构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大医院的优质服务……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深化医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

近年来,重庆市推进区(县)域医联体、三甲医院医疗集团、专科联盟、专病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健全医联体内部责权利关系及相关管理机制,推动医联体建设“落地生根”。

重庆经过多年的医联体实践,阶段性成果已初步显现:区(县)域内就诊率不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改善。

 

区县组建医联体   群众看病不再难

重庆市中医院与合川区中医院牵手医联体建设

“要不是卫生院医生及时将我送到区中医院抢救,我这命早就没了。”潼南区古溪镇伍家村村民黎应红感激地说。

半个月前,黎应红突发胸闷,被送到古溪中心卫生院抢救,初步诊断为胸膜炎,并伴有左侧胸腔积液和前壁心肌梗塞,由于病情危重,卫生院紧急处理后,就利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她转诊至医联体的上级单位——潼南区中医院救治。

渡过危险期后,黎应红又下转回古溪中心卫生院,根据区中医院专家制定的详细治疗方案进行康复治疗,一周后即好转出院。

“黎应红的转危为安,得益于卫生院与区中医院组建成医联体。”古溪中心卫生院院长张少云说,2016年10月,卫生院和区中医院组成医联体,在区中医院的指导下,卫生院医疗水平提升不少,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为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据潼南区卫计委副主任张世洪介绍,由区中医院和区人民医院牵头,潼南区已组建两个医联体,已覆盖全区22家乡镇街道医疗机构。截至目前,两个医联体已实现双向转诊446人次。

曾经,重庆各区县医疗资源不均衡,尤其是基层医疗水平较为落后,不少患者要往城区甚至往重庆主城跑,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普遍。

近年来,重庆引导各区县充分发挥区(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区(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区(县)域医疗联合体。

如今,各区县相继组建医联体,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以缓解。

“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能够通过绿色通道使急病、疑难杂症患者快速得到有效治疗,其次前期准备和后期康复都在当地医院进行。”重庆市卫计委医政医管处处长王世纯介绍说,组建医联体后,急诊病例能及时通过绿色通道上转,上级医院派出的专家团队还将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手把手”指导,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忠县汝溪镇龙湾村78岁的刘永珍患有股骨头坏死,以前只能奔波到县级医院做手术,如今长期在汝溪卫生院支援的县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唐宗奎为刘永珍成功实施了关节置换手术。躺在病床上的刘永珍说:“多亏了唐医生,要不然我还要跑到县城做手术,在乡镇看病报销比例高,省了不少钱。”

据介绍,唐宗奎要在卫生院支援半年时间,在此期间,他不仅要坐诊,还要带队做手术查房,经过他的“传帮带”,年轻医生的业务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重庆各区县正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基层群众“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三甲医院组建医疗集团促优质资源“下乡”

潼南区中医院到新胜分院开展义诊活动

梁平区人民医院的病房内,患者王先生正在接受复查,为他复查的并非区人民医院的医生,而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专家张尧。

一年前,张尧来到梁平区人民医院挂职泌尿外科主任。到任以来,张尧带领科室医生出门诊、教学查房、讨论病例,还“手把手”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肾上腺肿瘤根治手术的教学和实践。经过“传帮带”,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部分医生已具备实施高难度手术的能力。

张尧的到来,是梁平区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手”的结果。2016年10月,两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来该院挂职副院长和部分重点科室主任。

优质医疗资源的注入,已带动梁平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医院已能开展胸腔及肺部肿瘤、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胃结直肠肿瘤、胆道肿瘤、妇科肿瘤、泌尿系结石及肿瘤等多项微创手术治疗,以及多项难度较高的手术项目。去年10月,该院还成功开展了重庆市二级医院中首例人工肝治疗。

基层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费用也节省了不少。”今年73岁的周成义家住梁平区蟠龙镇青垭村,在医院检查出患有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忐忑不安的他和家人曾想到重庆主城区大医院手术。在听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每周都来区人民医院坐诊、手术,决定就在区人民医院做,后来手术非常成功,出院时医保报销后自付费用仅3000多元,而此类手术在重庆主城三甲医院至少要花费2万多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帮扶,给医院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科研学术、行政管理这些有形的、立竿见影的成效。也带来了医院的理念和文化,这些对于我们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梁平区人民医院院长杨学兵说。

201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在全市探索医联体建设。当年3月起,先后托管5家基层医院。2013年3月,正式获批成立“重医一院医院集团”(医联体)。

医院牵头成立了重庆市首家医院集团(医联体),即“重医一院医院集团”,集团以院本部为核心,包括3家直属分院(第一分院、金山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15家市内托管医院、5家市外帮扶医院。形成“1+3+15+5”的集团化医联体建设模式。

“我们派出大量专家进行对口帮扶,看似我们吃亏了,其实不然。医院大部分专家在医疗集团成员单位里都担任一定行政职务,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许平说,与成员单位的合作,以建立医联体为基础,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巡回医疗等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来提升成员单位的自我“造血”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三级医疗机构,是优质医疗资源汇聚的“龙头”。2013年,重庆市开始由政府引导实施医联体建设,原市卫生局下发《关于组建医疗联合体指导意见的通知》,包括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在内的5所三级医疗机构牵头医联体建设。

2015年,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市39所三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医联体,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大背景下,医联体建设探索全市铺开。

目前,重庆已建成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万州三峡中心医院等为代表的,由大型三甲医院牵头的医疗集团,重庆100%的三级医疗机构已牵头组建医联体。

 

“专科联盟+专病联盟”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

2017年12月底,覆盖川渝黔三省市的妇女儿童保健专科联盟在重庆正式成立。45家成员单位将相互帮助开展门诊、会诊、查房等工作,在医疗、护理、药剂、医技、公共卫生服务、保健、康复等多领域展开合作,为川渝黔地区妇女儿童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专科联盟总部设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成员单位不仅包括市内大部分区县妇幼保健院,还吸纳了贵州、四川两省部分邻近的妇幼保健院,成为一个跨省区的妇幼保健专科联盟。

近年来,基层医疗保障水平已实现大幅提升,但妇幼健康却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服务能力弱、健康教育普及率低等方面。

“该专科联盟将建立起成员单位内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大型医疗设备共享和检查结果互认等相关制度,促使基层医院服务技能和水平不断提升。”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张华介绍说。

例如,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就是该专科联盟的成员之一。江津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朱晓萍介绍,2016年8月起,江津区就以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各镇街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为成员,探索建设妇幼健康医联体,搭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派出专家团队到基层“传帮带”等,旨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事实证明,江津区妇幼健康医联体正在补齐基层医疗的短板。江津区朱杨镇卫生院院长李良说:“以前,我们这里的妇产科很弱,小手术都做不了,经过妇幼保健院的专家来指导,卫生院的妇产科已基本完善,基本的妇产科疾病和手术都能应对了。”

“专科联盟着力于补齐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短板。”据王世纯介绍,重庆根据不同专科医疗机构优势资源和三级综合医疗机构的优势专科资源,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内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特色专科以及任职于中华医学会主委或副主委专家学者所在科室组建区域间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与“专科联盟”类似,重庆还组建了专注于部分疾病的“专病联盟”,如重庆胸痛中心联盟等。据重庆市胸痛中心联盟牵头人,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岚介绍,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急性胸痛各类疾病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胸痛中心联盟将通过设立绿色通道、采用标准化的诊治流程、质量控制等,可保障急性胸痛患者及时得到科学救治。  

此外,重庆还要求承担对口支援工作的医疗机构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例如,永川区通过整合信息资源、统一数据标准等方式,成功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了区内三级医疗机构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的打通,唤醒了‘沉睡’在各医疗机构的海量数据,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共用,依托患者健康大数据避免重复诊断和重复检查,同时实现线上便捷双向转诊,有力助推分级诊疗,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永川区卫计委主任邹光明介绍称。

 

医联体建设“落地生根”成效初显

医联体建设的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和“政策护航”。对此,重庆市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健全医联体内部责权利关系及相关管理机制,为医联体的“落地生根”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重庆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通过签协议、制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医联体内制定和实施统一管理的质控标准,主体医院加大对成员单位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指导,以及推进医联体内转诊预约优先服务,逐步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二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庆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渝卫基层发〔2016〕67号),在全市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将服务对象从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儿童和建卡贫困户,逐步扩大到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卡贫困户等为主的重点人群。

三是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一方面,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医联体内的设备共享,积极推进医联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另一方面推进医联体内远程医学会诊、检验等诊断服务,为上下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

四是建立了医联体内的人才流动机制。允许医务人员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内执业,不需要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主体医院安排管理骨干和业务技术团队到成员单位担任领导岗位职务,提升业务水平,成员单位派人到核心医院进修学习等。

数据显示,重庆已建成包括区县域内医联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共137个,已覆盖市、区县、乡镇等层级,各类型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建设框架搭建完成。

重庆多年来多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实践,使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下沉,阶段性成效初显。一方面,县域内就诊率不断提升。如今,全市区、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以改善。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帮扶,使全市区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已接近东部发达地区区县水平。医联体成员单位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水平、学科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远程诊疗工作得以推进,并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2017年3月,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特别讲到重庆市医联体建设;5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还专题报道了重医一院医联体建设成效。

“沉得越深,百姓的实惠越大,重庆医联体单位间已形成互惠互利的依存关系。”王世纯介绍说,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是下一阶段医联体建设强力推进的“着力点”。

(李纬)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