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红利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语,向国人昭示,民为国之本,政之基,要答好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答卷。
2017年,重庆市卫生计生委把工作重点和焦点都聚集在百姓的身上,实施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改厕、农村“两癌”筛查等,从民生工程着手,解决病与医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向重庆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健康扶贫:找准“病根”拔掉“穷根”
专家到贫困地区巡回义诊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因病致贫,一直以来是农民重返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脱贫攻坚,重在健康扶贫。
2017年,重庆市体察困难群众疾苦,着力于全面覆盖、靶向治疗、精准帮扶,夯实基础,找准因病致贫的“病根”,彻底拔掉“穷根”。据统计,重庆因病致贫家庭从2014年的17.41万户减少到4.23万户,减少76%。
分类救治,保障贫困户“看得上病”
“没想到,这次看病还是‘私人定制’的医生,我的儿子有救了。”家住长寿区双龙镇的黄瑞林激动地说。黄瑞林3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直备受病痛折磨;在长寿区人民医院儿科,“定制”医生袁梅芳正在给黄瑞林儿子检查。
黄瑞林口中的“定制”即是,针对贫困大病患者的个体问题,确定定点医院和专家组,制定专门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进行救治。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大病救治措施,类似黄瑞林儿子这样的患者,都能看得上病了。
从“私人定制”到“大病集中救治”,都只是重庆开展分类救治的一个缩影。2017年,重庆把因病致贫患者分类大病、慢病、重病三类人群,分别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救治行动,分类率达到90.38%。
在大病救治方面,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对农村贫困人口中,罹患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9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确定定点医院和专家组,制定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部分病种实行单病种结算,大病集中救治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5.23%,9种大病集中救治进度达到98.18%。
针对慢病患者,将其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并做好签约、随访、转诊等服务和规范管理工作。目前,建卡贫困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100%。
“感谢你们,经常大老远地来家里给我们检查。”在长寿区晏家地区,由长寿区第三人民医院7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看望了患糖尿病的陈大爷,并对他进行了常规的健康检查,为他分析病情,提供用药就医指导。除了常规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还为贫困家庭建立健康档案,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宣传健康扶贫相关政策。陈大爷十分感激这样的好政策。
在重病兜底保障方面,市卫生计生委还牵头,建立了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为基础的重病兜底保障机制,切实减轻了因病致贫困难户的医疗负担。
七道保障线,确保贫困户“看得起病”
贫困患者入院治疗
在群山环抱的奉节县公平镇黄泥村3组,建卡贫困户胡宗碧至今不敢相信,镇卫生院的救护车会接她到镇卫生院治病,还只让她自费了70多元。
72岁的胡宗碧患有慢阻肺多年。不久前,胡宗碧病情恶化导致生活自理困难。公平镇中心卫生院的扶贫工作组在下村筛查时发现了卧病在床的胡宗碧,立即用救护车将其接到卫生院住院治疗。
“我在乡卫生院看病,药费、生活费都给我免了。要是没有医疗扶贫政策,我家的日子可就苦了!”胡宗碧感慨地说,现在到医院看病,还可以先治疗、后付费,看病不用发愁了!经过五天的住院治疗,胡宗碧已好转出院。
“国家提出的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的人员自动加入大病医疗保险,单次自负费用超过3000元的,还可以享受救助。而且县内有扶贫济困救助基金、红十字会扶贫医疗救助和民政临时救助等,所有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均被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极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胡宗碧的主治医生说。
经过五天的住院治疗,胡宗碧已好转出院,并能从事轻度体力劳动,摆脱贫困指日可待。
2017年,市卫生计生委整合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区县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和政府医疗补助政策,设置七道保障线,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扩大报销范围。目前,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际报销比例达83.06%。
夯实基础,为贫困群众“看好病”保驾护航
近年来,市卫生计生委投入18亿元,支持贫困区县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108所;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健康一体机”3652台;利用市财政资金,完成338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为965个村配齐基本设备,贫困地区基层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我们实行了‘三放宽’:基层医疗机构招聘学历条件放宽到中专,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年龄放宽到40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中级职称的人员年龄放宽到45岁。”市卫生计生委黄明会介绍说,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向贫困地区倾斜,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市卫生计生委还为乡镇卫生院提供了100个招聘岗位,组织开展了基层卫生人员远程培训。去年以来,已轮训两万多名基层卫生人员,学科建设、对口帮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为贫困群众看病就医提供有力保证。
家医签约服务:小“合约”推动大“医改”
家庭医生上门到农户家里进行血糖等服务
圣人之治天下,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纸小合约,不仅助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承载着每一位百姓的健康梦。
签约服务,势在必行。
今年,重庆市努力探索,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服务方式从“办公室坐诊”转向“下乡走诊”,服务内涵从侧重“有病看病”转向“没病防病”等,让签约医生真正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人”。据统计,重庆2017年城乡签约覆盖率31%,重点人群签约率60%,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
从“签”到“约”,方式创新体现服务的温度
12月12日下午,就着冬日明媚的阳光,巫山县培石乡读书村三社谭龙吾家里来了常客——背着药箱的培石乡卫生院医生谭家龙。“血压正常,血糖也正常,两人都控制得挺好。”谭家龙医生对谭龙吾夫妻说。谭家龙是谭龙吾夫妻俩的签约医生,双方签约已有1年多时间,每隔10来天,谭家龙就会到谭龙吾家,为他量量高血压,为他老伴测测血糖。
谭龙吾说:“真没想到,只是签了一个简单的合约,就真的有家庭医生经常为我上门诊疗。而且,以前有生疮害病,都是自己走到医院看病抓药,医生坐在办公室候诊。签约后,家庭医生转向‘下乡走诊’,到家里为我们检查身体,监测一些身体指标,把病症拦截到‘门外’,这样的服务真的挺好。”
正是家庭医生这些普通的、小小的行动和变化,为老百姓带去健康和温暖,才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真正做到“签而有约”,并“约而有效”。
从“一”到“多”,内涵拓展体现服务的广度
“谢谢你为我免费安装子宫托,还像家人一样给我送钱送物。”家住合川区大石街道牌湾村的陈才贞很感谢她的家庭医生印义华。
而这一切源于陈才贞在8月4日签署的一张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当天早上6点30分,大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印义华,如往常一样准时出发为老百姓签约,刚走出大石场口,大雨就不期而至,他们只好用白大褂当作雨衣,沿着泥泞的小道一路跑到牌湾村。
刚进入牌湾村,一栋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垒成的小房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刚到屋里,迎面传来阵阵的霉臭味,破旧的蚊帐、脱色且带着补丁的棉被似乎证实着这个家庭的清贫和困苦。眼前,一个40多岁的妇女正在床上无精打采的躺着,那正是陈才贞。据家人介绍,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度子宫脱垂、高血压20多年,长年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在得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含义、内容和形式后,陈才贞与印义华团队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让陈才贞没想到的是,签约后,家庭医生印义华马上为她的腿免费做了应急处理。不仅如此,还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如约为陈才贞预约了县城人民医院的专家,并确定治疗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医治,陈才贞恢复行动,可以试着下床活动。
这仅仅只是重庆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重庆自2015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服务内涵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拓展到预约就诊、预约挂号、及时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及康复理疗、居家看护、托老关怀等。服务对象也从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儿童和特困人员,扩大到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卡贫困户等为主的重点人群。
从“独立”到“团队”,能力增强提升服务的高度
沙坪坝松江村家庭医生团队在上门随访服务时发现,65岁的方小平老人因做了右腿股骨手术,已在床上躺了6个月。当天,听到医生敲门,独自在家的方大爷拖着病腿从床边移到门口,不到10米的距离,却花了近10分钟时间。
“如果不采用康复措施,再躺下去也无法恢复。”团队队长秦洪斌来到方大爷家查看情况后,决定将其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秦洪斌团队1个多月的康复治疗和细心服务,方大爷重新站了起来,可以自己下地行走,生活也基本能自理。
据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伍永红介绍,自去年7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该中心已组建了4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支团队5人,由全科医生、公卫医师、护士和健康管理师等人员构成,轮流为双碑街社区、自由村社区、堆金村社区、勤居村社区四个片区3万余名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目前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超过32%。
针对像方大爷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医生会上门服务,而对于大多数家庭,家庭医生团队则会定期进入小区集中开展健康宣讲、义诊、用药指导等。
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不仅给居民群众带来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这也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性病分治的分级诊疗形式慢慢成为现实。
据市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52.8%,分级诊疗下转患者年增长50.4%,县域内就诊率达90%,较去年同期增长明显。
从“5元”到“10元”,良性机制迎来服务的长度
2017年,重庆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良性运转机制,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市人力社保局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签约服务的主体、对象等内容,在收付费机制、便捷服务、内在激励与外部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落实组织保障和职责任务。
出台《重庆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村卫生室(所)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政府对基层的稳定投入,从制度上保障财政投入。
会同市财政出台文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文件规定,从2016年起,按签约居民家庭人数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支付签约补助金。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市委市政府纳入民生实事,签约补助金提高至每人每年10元,签约家庭参保人员医保门诊统筹标准提高至人均60元,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
市卫生计生委印发《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参考服务项目(试行)》,指导区县开展分类签约、有偿签约、个性化签约,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实施。
厕所革命:利用“微空间”重塑“大形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关于厕所,其虽小,却牵动着百姓大大的民情、民生。
重庆农村厕所改革,从数量到质量,再到组织管理,重庆利用“微空间”重塑“大形象”。2017年,全市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3.04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9%。
数量
农村改厕13.04万户,告别“两块砖”
重庆的农民都习惯把厕所称之为“茅厕”,“茅厕”一般设置在猪圈旁边,用两块木板或两块砖搭建,木板或砖头中间留有五厘米到十厘米不等的缝隙。一张废弃的肥料包装袋或者破旧的床单制成门,便隔出了茅厕的“微空间”。
“就算憋不住了也不想去上,一是臭,二是怕,三是小。”这是村民刘霞丽的原话。在她看来,在“茅厕”里“方便”时,不仅要忍受里面的恶臭,要留意四周飞舞的苍蝇蚊子,“蜗居”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还要听着猪的进食声、打鼾声。猪圈里的猪时不时会发出大声嚎叫,顿时就被吓得“魂飞魄散”,连“方便”的胆都吓没了。
如今,刘霞丽这样在农村如厕时被吓得“魂飞魄散”的经历逐渐成为过去。
近年来,重庆市农村改厕工作积极推进,截止2017年,累计改厕505万户。在今年,全市已完成13.04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未来,我市平均每年还要改造卫生厕所12.5万户,到2020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要达到75%,让农村群众普遍用上卫生的厕所。
质量
有效控制致病微生物,阻断疾病传播途径
除了数量上的增加,重庆市农村改厕的品质也大幅度提升。
“在建设标准方面,每口无害化厕所长4米,宽1.2米,深1米,中间分三道隔室,通过贮存、过滤再排放出来的就是清水,处理后的粪液达到了排放要求。”黔江区城北村大坝组组长马同德介绍说,目前后续工作正在进行污水管网建设,到时对所有无害化厕所排出的粪液进行入污水管网回收,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据悉,重庆在农厕改造中,引进了操作性强、性价比高的三格式化粪池,即对三个大桶进行填埋,采用厌氧发酵,对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达到了“有棚有盖,不渗不漏,无蛆无臭”的卫生标准。粪便经过化粪池发酵处理后,无异味,肥效不减,可直接用作农田绿肥,大大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通过三格化粪池处理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致病微生物,阻断疾病传播途径。”市爱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现在我家的茅房改造成为了无害化厕所,过去蚊虫乱飞,蛆虫满地的情况再也见不到了。”六旬农民张良久高兴地说。
通过广泛宣传农村卫生厕所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标准,肠道传染病在重庆农村得到了有效控制,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地提升,促进和带动了农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农村来了场实实在在的环境卫生“革命”。
成果
组织领导保障有力,各地亮点纷呈
农村改厕,不仅要抓基层修建质量,还要有坚实的组织领导。2017年,重庆各区县将农村改厕纳入区县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成立农村改厕工作政府领导小组,积极解决专项经费问题,狠抓技术培训和指导,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卫生计生部门认真履行农村改厕牵头部门职责,围绕目标任务,统筹协调,分解任务,有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
部分区县工作呈现亮点:在组织领导上,黔江区、云阳县、石柱县、秀山县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民生实事农村改厕领导小组,云阳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进2017年云阳县农村改厕工作的指导意见》
在落实专项资金上,渝北区、巴南区、铜梁区、石柱县、奉节县、巫溪县等19个区县在国家取消项目资金的情况下,区县政府每年对民生实事农村改厕给予专项补助。奉节县、石柱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别落实民生实事改厕专项资金960万元、750万元。
在规范管理上,万盛经开区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万盛经开区农村改厕管理办法》。
在督促指导上,黔江区督导乡镇街道100%,对全区65个贫困村的改厕督导达到村村见面。
在具体实施中,丰都县高山生态搬迁居民集中点采取修建集中式生化池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效果明显。
在举措创新上,铜梁区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改厕完成情况进行验收,采取“一户、一牌、一表”方式加强规范管理。奉节县农村改厕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落实专项经费,966户贫困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荣昌区按每户3000元标准给予补助,对厕屋和地下无害化处理池同步进行改造,受到群众一致称赞。
农村“两癌”筛查:摸准“症结”,提升“成色”
“两癌”筛查,为农村妇女带来福音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农村“两癌”筛查亦是如此。
宫颈癌和乳腺癌,被称为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严重威胁妇女同胞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重庆卫生计生委顺应民心,通过早诊早治行动,帮助患癌的妇女提升了身体健康素质,减轻了朋友们重新获得健康、恢复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据统计,3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250万余名,占目标任务的104%,超额完成检查任务,检出宫颈癌、乳腺癌及癌前病变7416例,实现早诊早治的效果,提升了广大妇女身体健康素质。
妇女健康素质逐年提升
“我以前接受了宫颈癌免费筛查,当时查出来是宫颈癌中期,由于筛查及时,赢得了治疗时间。”53岁村民陈大姐表示,这项工程真是做到百姓心坎上了。
为帮助患“两癌”的妇女提高生活质量,重庆于2009年启动“两癌”免费检查项目。2015年,重庆将其纳入民生实事,并规定从2015-2017年,每年完成了80万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对确诊“两癌”的1000名农村贫困患者实施救助。
惠民政策要落实,首先要让民众知晓。市卫生计生委印制了“两癌”项目宣传资料,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与妇联组织开展“两癌”业务工作专题培训。同时,利用农村赶场、入户动员等时机,宣传“两癌”筛查及救助政策和“两癌”预防保健知识,提高了“两癌”筛查的知晓率和群众参检率。
“为确保筛查质量,把这项好事办好,我们制定了‘两癌’筛查制度、复查制度、异常转诊制度以及随访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部分区县妇幼保健院还对宫颈细胞学异常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乳腺彩色B超检查可疑或异常者将转到县人民医院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市卫生计生委有关人士解释道。
患病妇女经济负担减轻
“听说政府为我们农村妇女免费筛查‘两癌’,当时我还真有点不相信。没想到在这里不花一分钱就能检查,而且还是在家门口,确实是太方便了。确诊是‘两癌’的贫困母亲还能获得1万元的救助金。”近日,重庆三合街道一妇女,给农村“两癌”筛查点了一个大大的赞,“不花钱还服务周到,这样的检查真是太为老百姓着想了。”
据统计,3年来,累计近4523名贫困“两癌”患病妇女得到了及时的救助,经济负担得到减轻。
基层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规范受检对象、加强全市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个案的管理,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上线运用重庆市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信息系统,采用身份证识别器采集检查对象信息,所有服务对象个案信息全部录入信息系统,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市卫生计生委通过短期培训、长期进修等方式,针对基层人员积极开展检查技术、项目管理、服务能力和信息管理等两癌知识技能的培训。优化宫颈癌检查方法,全面取消碘染色检查法,代替使用检出率更高的宫颈细胞学TCT检查法,宫颈癌阳性检出率大幅提高。组织“两癌”项目专家小组成员对项目区县围绕组织与经费管理、人员培训与督促指导、信息管理、任务完成情况、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手把手地教授基层人员,有力提升基层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