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橄榄绿”到“医务白” 银龄医师刘光金的基层健康守护路
2025-05-22 09:15 来源:重庆市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在家庭医生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老兵”。他们曾身着军装保家卫国,退伍后换上白大褂守护百姓健康。刘光金,这位从医40余年,退休后被返聘到沙坪坝区新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全科医生,从军旅卫生员到深耕基层的“健康守门人”,他用军人本色织密起了居民健康防护网。
 
深耕基层:
从军人到医者,始终把居民的事“放在心上”
在部队时,是红色医务员,是战友的“健康守护神”。到医院后,是白衣天使,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刘光金1976年入伍,在新兵训练期间就因表现突出成为全团唯一获嘉奖的新兵。在部队卫生队服役期间,他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两个文明”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他转业到地方医院,一贯保持着军人一丝不苟的作风。现已70岁的刘光金,自2015年退休以来,坚持“退休不退岗”,将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中。在他心中,病人永远排在第一位。他的诊室总是挤满“忠实粉丝”,甚至外区患者也慕名而来。曾有一名年近80的患者找到刘光金,哭诉着多日腹痛、腹胀,解不出大便。刘光金为老人开塞露塞肛处理后仍然无效,患者痛苦不堪,情绪非常烦躁,家属也焦虑万分。为缓解患者不适,他立即戴上手套,准备用手给患者抠大便。“刘医生,不行不行,太脏了。”老人和家属不好意思地说。“没事儿,缓解患者病痛是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做的,不存在什么脏不脏的。”刘光金轻柔地为老人掏出干结得像石头一样的大便,老人和家属都舒了口气,露出了笑容。“真是太感谢您了!说实话,我们当子女的都做不到,您对我们比亲人还亲。”老人家属对刘光金连声称赞。
 
家庭医生签约:
织密基层健康网,当好“健康守门人”
作为家庭医生团队骨干,刘光金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积极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看病找刘医生,我们放心!”这是新桥社区居民的由衷评价。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和高血压的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到医院进行随访。刘光金带领家庭医生团队主动上门,了解老人近期的身体情况,指导她用药,并手把手教老人使用血压计。老人感慨:“刘医生不仅清楚我的病情,还熟知我吃的哪种药,甚至连我近期体检异常的指标比我自己都记得清楚。”十年来,他带领团队走街串巷、爬坡上坎,累计服务居民上万人次。“健康夜话”是沙坪坝区新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重庆市首创的健康科普模式——夏日,利用居民傍晚乘凉之际,在居民家门口“摆健康龙门阵”。刘光金积极投身其中,热情的居民围着他,“刘医生,您看我这个老毛病可不可以吃这种药”“刘医生,我这张片子有没有啥大问题”……两小时的“健康夜话”他常常湿透衣背。但他表示,喜欢这种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我们是‘健康守门人’,治疗疾病我们要精益求精,预防疾病我们要广泛科普。双管齐下,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培育“生力军”:
全科住培基地里授人以渔育新人
“基层医疗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作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实训基地的带教老师,刘光金负责全科规培生的基层带教。他热心于医学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更适合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帮助青年医生树立全科思维和理念,并教导学生“欲为医者,先为人”。在日常带教工作中,他反复钻研全科教学的培训大纲,从案例分析、实践分享等方面入手探索分层带教、启发引导式教学,形成个体化教学方案,将教学从“单一普及性输出”转变为“互动有效式接收”,积极让青年医生的学习融入日常。2016年至今,刘光金带教了8届全科规培学生,培养了百余名基层医疗机构急需的全科医疗领域人才,培训质量也得到了临床基地(新桥医院)的高度认可。
从“橄榄绿”到“医务白”,70岁的刘光金用40年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誓言。他不断弯腰拾起居民生活中最细碎的健康拼图,用听诊器丈量民情,以处方笺书写初心,在血压计的一松一紧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