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主办、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支持的“中医导引指导师”非遗技术培训班在巴南区中医院天荣会议厅开班。此次培训班聚焦中医导引术的“原真性传承”与“基层应用转化”,吸引了全国各地80名学员参加,旨在推动传统中医导引非遗技艺在当代健康服务中的创新转化。
中医导引术作为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此次培训所选的《老氏静卧养生法》《太一炼形导引术》等,皆源自历代医学典籍,并经重庆市非遗保护主管部门认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临床价值。
重庆市卫健委职鉴所所长吴开明在开班仪式上指出,中医导引技术不仅是对中华生命健康哲学的深刻践行,也是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短缺问题的“绿色疗法”。他表示,未来将推动非遗技术从理论走向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基础病、慢性病及职业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中医导引术“简、便、效、廉”和“非药物干预”的特点,高度契合基层医疗需求。为此,培训班课程遵循“可复制、易推广”原则:在技术上,通过理论溯源和对导引术文献与现代医学价值的解析,提炼要点和核心动作,化繁为简;场景上,结合办公室、家庭社区等不同空间,推出多种实用轻量化方案;教学中,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演示核心动作,保证标准化与规范性。
“老氏静卧养生法”代表性传承人袁浩表示,推广中医导引技术,是运用传统养生智慧,帮助现代人调理身心。国家级中医古文献研究专家柳长华教授称,此次培训班是全国首次主讲中医导引技术的学习培训班,意义重大。中医导引术承载古人智慧,在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方面作用巨大,需大家共同参与,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重庆国学院副院长杨玉辉教授也指出,传统导引修养方法符合人体科学和神经信息学,通过学习对其守正创新,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彰显。
中医导引术正从典籍走向基层实践,以质朴方式诠释“上工治未病”的千年智慧。非遗保护回归服务民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