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一个深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手术室的灯光刺破黑暗。李敏(化名)躺在手术台上,医生们屏息操作,仿佛在拆除一枚定时炸弹——这是她与乙肝病毒抗争的第十年。从一出生便携带病毒,到肝硬化呕血、肝癌多次复发,她的肝脏早已不堪重负......
故事源于一场母婴传播的“无声枷锁”。
1985年,李敏出生时,母亲是乙肝患者。彼时,母婴阻断技术尚未普及,她刚来到这个世界,便被乙肝病毒“烙上印记”。此后的三十多年里,病毒像潜伏的幽灵,悄然蚕食她的肝脏。起初只是偶尔乏力,她并未在意;直到2019年,她因呕血不止被送进医院,才确诊肝硬化晚期。“医生说我的肝脏像石头一样坚硬。”李敏回忆道,重医附二院肝胆外科团队为她紧急切除了肿大的脾脏,暂时稳住了病情。

2025年3月,转机来自一位身高1.85米的器官捐献者。由于李敏个子娇小,刘作金教授团队首先采用减体积肝移植技术,将捐献者的肝脏精准调整至60%大小,闯过腹腔粘连、血管损伤等难题,为克服因多次介入治疗导致肝总动脉、脾动脉内膜剥脱及管腔极其细小等无法吻合的极端状况,最终考虑将供体髂内动脉搭桥至腹主动脉......耗时8小时,李敏在凌晨3点28分迎来新模拟家属视频通话”等心理-生理双轨护理。如今,她的新肝完全恢复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失无踪。
李敏的故事背后,是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缩影。她的经历提醒我们,肝脏不会“喊疼”,但每一次熬夜、每一杯烈酒、每一口油腻,都在为疾病埋下伏笔。
今年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宣传主题为“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刘作金、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王维教授共同提醒:肝脏长期被病毒、酒精、脂肪攻击后,健康的肝细胞逐渐坏死,变成硬邦邦的“疤痕组织”——这就是肝硬化,就像一块吸满油污的海绵被晒干后,变得像石头一样硬,再也吸不动水了!他们呼吁,护肝防病比治病简单一万倍,你的“小心肝”,值得被温柔以待!

乙肝妈妈必做:孕期抗病毒治疗+宝宝出生24小时内打“双保险”(疫苗+免疫球蛋白),阻断率超95%!
普通人自查:体检加查乙肝两对半,没抗体赶紧补疫苗。

酒精:每天超40克酒精(≈2两白酒),5年可“泡烂”肝脏。
饮食:少吃油炸(油像“胶水”糊住肝细胞),多吃蒸煮青菜(如菠菜、西兰花,帮肝脏“大扫除”)。
睡眠:晚上11点前睡觉,给肝脏“充电修复”,熬夜党相当于“让肝脏007加班”!

乙肝/脂肪肝患者:每半年查肝功能、B超、甲胎蛋白(肝癌标志物)。
长期饮酒者:每年做一次无创肝硬度检测,像“肝脏体检仪”一样扫一扫就知道硬度。

茶饮:
枸杞——滋补肝肾,可泡水或煮粥食用。
菊花——清肝明目,适合肝火旺盛者。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柴胡——疏肝解郁,适合肝气郁结者。
穴位: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摩有助于疏肝理气。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可调理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