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开在雪山上
2019-09-27 09:40 来源:重庆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访重庆市人民医院援藏医生黄书明
                                                                            
        您如雪莲开山上
        植根嵯峨的峭岩
        喜爱酷烈的风霜
        赋予无限的顽强。
        您是神农的赐与
        造福藏民的健康
        黄书明是重庆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作为重庆市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专家组成员,他对援藏的意义有更多的理解。
        2017年,黄书明主动报名参加援藏。肝胆外科十几名医生只有3人符合条件,黄书明是其一,但他最有理由可以不去,因为2016年二胎政策落地,他得了一个二胎女儿,小女儿才一岁半。但他却认为,自己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年近五十岁喜得女儿,更应报效国家和社会。12月,离家抵达昌都人民医院前,他动员岳母前来家中协助妻子照顾孩子,七十多岁的岳母患有糖尿病和白内障,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义无反顾。

        黄书明1970年出生于长寿区洪湖镇,农村的生活经历铸就了他朴实善良的感情和勤奋努力的性格,作为家中老大,他以优异的成绩给弟弟妹妹起到了榜样的作用,1992年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工作后,他又在2004年考取了重医肝胆外科硕士研究生,在学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迄今为止,发表了1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
作为援助昌都人民医院的唯一的一名肝胆外科专家,援助一年半时间,可以想象他的工作任务之大,特别是西藏这个肝病重病区。
        初到西藏,纯净的蓝天白云、随风飘扬的五彩经幡、真诚热情的藏族同胞,藏区的一切风土人情都令他们新奇,但西藏严峻的健康问题更让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他们没有时间顾及儿女情长,近两年的时间,除了一年一度的规定探亲假之外,他们都坚守岗位,加班加点,忘我工作。
        好在现代通讯发达,想家了,他们就开视频和亲人聊天。但高原环境恶劣,天气时好时坏,晚上回到驻地开视频,要不信号差,通话和视频不畅,要么归家时分夜深人静,远方的亲人已经进入梦乡。
       虽然会有头痛、胸闷、心悸,甚至呕吐,有时晚上不得不服用镇痛药和安眠药才能入睡,但他们心中有治病救人的信念,肩上有民族友好的大任,时时不忘医院的嘱托和藏民的期望,所以,他们把思念暂存在心里最甜蜜的角落。
        我国是世界上肝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一,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7省区最严重,已成为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泡型包虫病的患者10年的死亡率是94%,这和癌症一样,又被称为“虫癌”。包虫病成为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藏又是我国包虫病分布区域最广的省区,全区发病率高达1.66%,成为健康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狙击包虫病,西藏吹响了冲锋号。在救治方面,西藏确定了区内13家定点医院,“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地开展手术救治工作,医疗费用由政府财政实行兜底保障。自2017年以来,统筹调动3000余名区内医务人员、近500名援藏专家,完成了全区300多万人口的全人群筛查,累计开展手术治疗5000多例,并向符合药物治疗标准的患者统一免费发放药物,实现应治尽治。
        如何更有效减轻藏族同胞的病痛是每个援藏医生的共同心愿!
        黄书明所在的昌都人民医院外一科就是肝胆科,他发挥自身肝胆胰专业特长,在肝包虫的手术治疗上,尽量完成效果最好的外囊切除,即使不能全外囊切除,也尽量完成外囊大部分切除,手术中,耐心向下级医师讲解手术规范及手术技巧,深受下级医师好评。
        包虫病手术时间长,最短两个小时,长的要八九个小时,加之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手术室在密闭环境中氧气不足,医生长时间手术后非常疲惫,但大家都是超负荷工作,节假日有时也加班手术,虽然他们时有头痛、心慌等高原反应,但从不抱怨,坚持保质保量完成肝包虫手术治疗任务。2018年,黄书明的科室完成近400例肝包虫手术,为全区之最。黄书明参与其中手术120台次,其中,他完成了科室首例超15cm巨大肝包虫外囊切除手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完成了科室首例肝包虫左肝外叶切除。
        在昌都人民医院,重庆援藏医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成医院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创建。黄书明按医院的统一要求不断完善各项资料,完善科室规章制度25项,诊疗常规20项。协助科主任进行人员分工,根据评价标准指导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和科内同事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让每位工作人员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各种应急预案,规范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操作技能。在迎检时,主动承担起科内的迎评接待工作,他所在的外一科三甲创建工作获得医院评审的一等奖。2018年5月,昌都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以前外一科门诊患者因特殊原因到住院部医生办公室就诊,每天办公室人满为患,既影响了住院部工作,又影响门诊患者就诊效率,黄书明和另一位援藏医生向医院及科主任建议设固定门诊,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担任门诊。完善了科室门诊制度后,门诊工作从此走上正轨。黄书明每周担任门诊1到2次,累计门诊1500余人次。
        由于西藏条件所限,在内地开展了很久的技术这里没有得到开展。黄书明到了昌都人民医院后,腹腔镜胆囊切除从原科室三人四孔逐渐过渡到两人三孔,不但减少患者创伤且节省人力。一年半时间,他所在科室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5台次、胆道探查16台次、左肝外叶切除6台次、脾破裂脾切除3台次。
        黄书明除日常的临床教学查房外,对新进住院医师进行严格的三基考核,如基本操作换药、拆线、查体、书写病例等,完成了心肺复苏培训与考核,同时定期对科室义务人员进行每周一次业务知识培训小讲座等共30余次。
        作为肝胆外科专家,黄书明还在业务技术指导及传帮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为他的藏族学生认真制定计划,尤其在临床思维及手术操作规范及技巧上悉心教导,学员进步较快。他对科室刘大成、闫为民等青年骨干也付出较大精力指导,使他们在业务上也获益匪浅,同时提高科室整体医疗水平。
        援藏期间,黄书明担任医院病例管理委员会成员,每月定期检查全院病例5到10份,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督查病例65份;担任医院对昌都市基层医师的培训讲师及考官4次;担任昌都市执业医师理论及操作考试的考官2次;强化了病历书写制度,整改会诊记录的书写,整改检查申请单的规范化书写,严格执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
         500多个日日夜夜,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黄书明用自己的医学专业技能与热情书写了许许多多自己的“援藏故事”。
         2018年7月的一天,病房来了一个女性急腹症患者,她叫洛松曲措,20岁,未婚。经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再结合患者血常规、上腹部彩超等辅助检查结果,患者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明确,需急诊行胆囊切除术。但患者既往有结核性腹膜炎病史,虽已治愈,但接诊医师考虑有腹腔粘连较重的可能性,按科室以往的治疗常规便告知只能行开腹胆囊切除术,不然就叫他们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但患者及家属坚决要求行“机器”(本地很多老百姓对腹腔镜手术的叫法)手术。当时黄书明正在门诊,主管医师没办法只好把他叫到病房询问该怎么办。
         黄书明一到病房,患者家属就拉着他的手说:“主任呀,您快快救救我的孩子吧,她还小,还未结婚生孩子,不想在肚子上留大口子,我家经济条件又不好,实在没有能力转内地治疗,听说您是重庆来的专家,您一定可以用‘机器’治好我女儿的病。”
        黄书明看着家属焦急的神情及期盼的目光,内心也很纠结。他知道,胆囊结石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这种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但腹腔的粘连、助手的配合、万一出血较多这里血源又紧张等等因素也是需要考虑。
        他亲自检查了患者及阅读辅助检查后,各方权衡后,决定以患者的诉求及最大受益为出发点,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患者腹腔粘连确实较为严重,胆囊完全被包裹,根本看不清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关系,助手及麻醉师都叫他中转为开腹手术,但出于对患者的负责及对自身专业技术的自信,黄书明仔细、耐心地慢慢分离粘连,最终显露出胆囊三角并顺利切除胆囊。
        手术室的藏族护士及麻醉师都对黄书明伸出大拇指说:“老师,您真棒!”此时,黄书明觉得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既让患者获益,又让本地医师长了见识。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出院当天,患者及其母亲对黄书明行了“贴面礼”,同时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藏族同胞用最朴实最真诚的方式对援藏医生表达了感谢与敬意。
        经过一年半的援藏,黄书明深刻认识到援藏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援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雪莲开在雪山上,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绽放出美丽的雪莲,头痛、胸闷、心悸、缺氧、孤独不算什么,我们用切实改善民生的援藏方式,让藏族同胞主动融入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为解决民族矛盾、稳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而贡献了自己绵薄之力,我们有自豪感和成就感。”黄书明用左手搓揉、捶打着右胳膊,援藏回来,他的胳膊不知是做手术或是受了高原风寒,莫名其妙酸疼,视力也下降了、记忆力变差。
       “你后悔吗?”“怎么会后悔呢?西藏是我人生永不磨灭的记忆和牵挂。” 黄书明深情款款地说,镜片后的目光幸福而温暖。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