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志愿者向市民讲解居民膳食宝塔。本报记者黎军摄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品供应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食物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饮食还会对人的情感、精神和行为产生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的健康状况。从确保粮食安全,到保障食品安全,再到关注食品的营养,新中国成立70年,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已经从温饱“进阶”到了健康。
困难年月,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能够吃饱”是国家和人民群众对食品最朴素的追求。
国民经济相关档案资料记载,195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2亿吨,人均粮食量不足240千克;一直到1977年,我国的人均粮食量总体都在300千克以下徘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曾撰文指出:“查阅《周恩来年谱》可以发现,在群众生活困难的年月,周恩来总理最为操心操办的大事就是粮食问题。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书记处会议、国务院会议,同毛泽东、陈云、李先念、谭震林等人个别谈话,找粮食部、农业部算账,找主要产粮省商量调出粮食,几乎三天两头地研究粮食工作,安排群众生活。”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数亿国民的食谱基本以“粗粮杂面”为主,北方多是玉米饼子、窝窝头,南方多是糙米粗粮。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粮票”随之出现,其他食品也逐渐实行凭“票证”定量购买。比如,北京从1960年开始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用油、肉、蛋、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肉票”“油票”“糕点票”一应俱全。白米白面、糕点糖果、干货果品,成为百姓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食品。
困难年月,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国家主要重视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关注食品供应问题。不过,食品卫生行政管理也并非空白,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监督网络。1965年,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出台《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食品卫生管理法规,标志着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轨道。这一时期,食品卫生管理寓于行政管理之中,对食品加工、经营、流通环节的安全管理分属不同政府部门,企业也多为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偷工减料、违规造假等现象并不严重。
改革开放,食品质量安全进入视野
1978年后,改革开放开启了新中国发展历史的新篇章,人民的生活一步步走向富足,百姓餐桌上的食品也开始丰富起来。
随着国民生活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购销束缚,粮油副食逐渐放开供应,各种票证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精制大米、富强粉慢慢走进了百姓家庭,百姓家中的肉蛋果蔬多了,一度作为特殊营养品的牛奶也慢慢没有那么紧俏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蛋白质等营养摄入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城市街边的饭馆多了起来,第一家肯德基餐厅于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业,“下馆子”逐渐成为备受追捧的饮食方式。食品的极大丰富,饮食结构的快速变化,对国民健康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渐上升。(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和食品科技迎来了20多年的产业发展黄金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在这一时期内,我国食品工业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年均产值增速达20%左右,食品相关院校从30余个增加到260多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乳业一路高歌猛进,进入了超常发展时期。
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我国食品工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所有制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企合一的行业形态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时期,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假冒伪劣、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逐渐增多,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逐渐聚焦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1983年,《食品卫生法》开始试行;1994年,《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作为首个食品安全评价国家标准颁布;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开始向“集权”靠拢,但总体仍处于多部门分段监管阶段。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食品工业迅速壮大的进程中,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
迈进新时代,关注营养和健康改善
2008年是我国食品安全遭受重大打击的一年。孟素荷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带给国人极大震撼,“一个高速发展、体量庞大的中国乳品工业,安全基础竟如此脆弱”,一家大型乳品企业的轰然倒塌使中国食品工业警醒,由此加快了夯实科学基础、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脚步。
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工业步入深刻转型期。“由2008年的26.7%到2017年的6.6%,尽管中国食品工业产值增速猛然下降,但食品工业体系却愈发健康稳健。”孟素荷说。10多年来,我国食品产业链安全建设由弱到强,食品安全国家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体系形成了有效的科学积累,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也逐渐从危机应对走向风险预防和消费者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多套国家食品标准并存,且相互矛盾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国对各部门制定发布的4800多项标准进行了清理、整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介绍,截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达1200多项,基本覆盖了所有食品原料和加工食品的大类,对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都做了限量要求,“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取得的巨大进步。30多年前,我国食品总体抽检合格率只有70%左右,近年来已经稳定在97%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在食品领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吃得安全发展到了吃得健康。
粮食安全是基础,食品安全是保障,食品的健康与营养才是最终目标。向着这个最终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营养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