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度”办“天下小事”
2020-09-18 11:00 来源:重庆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厕所,其虽小,而百姓生活品质往往取决于这类“小事”。近年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从老百姓的如厕的“小事”“烦事”着手,把农村改厕工作融入“大健康”“大卫生”总体布局中着力推进,让群众“眼前一亮,心中一热”。
       老百姓的烦心事
       在重庆农村,老百姓习惯把厕所称为“茅厕”,“茅厕”一般设置在猪圈旁边,用两块木板或两堵砖墙搭建,木板或砖头墙中间留有五厘米到十厘米不等的坑。门则由一张废弃的肥料包装袋或者破旧的床单制成。
“密闭环境差,如厕没有安全感,洗澡也是个大问题。”巴南区干湾村村民杜顺全说:“猪圈厕所太简陋,所以我女儿每次从城里回来,都不愿在农村过夜。”
       “就算憋不住了也不想去上,一是臭,二是怕,三是有蚊虫和蛆。”这是巴南区干湾村村民施伟妻子的原话。在她看来,在“茅厕”里“方便”时,不仅要忍受里面的恶臭,还要防止蝇蚊扑面。茅坑边蠕动的蛆,已经让她“方便”时“魂不守舍”,而猪的鼾声、叫声更是“吓破胆”。
       “说起上厕所,真恼心。” 铜梁区大庙镇双碾村村民李大爷说 。
       李大爷所在的村以前是一个乡,撤乡并镇后改为行政村,人口多,地方大,且地处交通要道,人流量大,解手的头一个不便就是厕所少。
       “遇上内急,找个公厕,很不容易。”而且公厕“藏”得深,还没有明显的标识,一些不熟悉的人,七弯八拐找不到后,只好偷偷就地解决。
       “由于管理跟不上,公厕里苍蝇乱飞,下水道经常堵塞,泛出的味儿很大,得俩手指捏着鼻子往里冲。”巴南区农村改厕负责人说,卫生差也是让人对公厕望而却步的原因。
       重庆改厕的组合拳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厕,首先要解决数量问题,一是新建公厕,二是开放私厕,三是农村改厕。”重庆市爱卫处负责人说。按照《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每年改建公厕1000座,到2020年,将完成农村改厕117万户的改造任务,普及率将达85%,每一个行政村建一座卫生公厕。截至2018年底农村卫生厕所累计完成452.5万户,普及率达73.1%,农村公厕累计完成7281座。
       除了新建,重庆巴南区实行政府单位及鼓励社会单位开放私厕也同步进行。在巴南区,记者看见该区村委会、乡镇医疗机构等单位大门左侧墙均挂着“本单位卫生间对外开放”的牌子。
       数量提上去,质量也要跟上来。
       “在农村改厕建设标准方面,重庆引进三格式化粪池,即每口无害化厕所长4米,宽1.2米,深1米,中间分三道隔室,通过贮存、过滤再排放。” 粪便经过化粪池发酵处理后,无异味,肥效不减,可直接用作农田绿肥,大大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
       这种化粪池操作性强、性价比高,通过对三个大桶进行填埋,采用厌氧发酵,对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达到了“有棚有盖,不渗不漏,无蛆无臭”的卫生标准。
        同时,“通过三格化粪池处理后,基本能上可以有效控制致病卫生服务,阻断疾病传播途径。”市爱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新建公厕和改造老旧公厕方面,都得按照“五无五净一明两通”的标准来。 “五无”是无蛆蝇、无杂物、无尘灰蛛网、无明显臭味、无乱刻乱画;“五净”是尿台净、蹲台净、地面净、门窗净、厕外净;“一明”是灯明;“两通”是水通、下水通。
       厕改虽是方便大家的事,但还是有阻力,巴南区改厕负责人说,最明显的是“邻避效应”。“一旦让公厕与自家相邻都不乐意,不过,我们会尽力平衡,筛出最优选项。”
农村的新风貌
       来到巴南区鱼洞街道干湾村,村民杜顺全家整洁有序、绿意盎然的庭院,走进位于庭院东南角的厕所,记者看到的是齐整的白色瓷砖、干净的水冲式马桶、现代化的淋浴房和院墙外的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时,咱就只负责选好地址,把坑挖好,剩下的事儿都是区、镇、村选的工程队干。改完厕后,咱家里的卫生死角没了,镇上专门成立了服务公司负责维修,还每季度来清运一回,现在基本没有蚊蝇了。”杜顺全欣喜地讲述着变化。
       “改厕以后没有了刺鼻的粪臭味,爬山虎长得格外清新翠绿,爬满了墙壁和屋顶,院里各式样的花草盆栽枝繁叶茂。家中的庭院真是大变样,我家还在今年评上了‘最美小院’”。拿着“最美小院”的光荣牌,干湾村村民施伟喜形于色。
       “村里还把厕所粪肥和养殖废弃物一起加工利用,一外地商人在村里承包的1000多亩蔬果地的营养输入全靠它,村里打响了绿色蔬菜品牌,实现了变废为宝。”村支书说。
       “环境好了,风景靓了,咱区好几个镇村纷纷搞起了乡村旅游。”巴南区卫生健康委爱卫办负责人说。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