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方式从“办公室坐诊”转向“下乡走诊”,服务内涵从侧重“有病看病”转向“没病防病”,让签约医生真正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人”。据统计,重庆2017年城乡签约覆盖率31%,重点人群签约率60%。
从“签”到“约”,方式创新体现服务的温度
2017年12月的一个下午,巫山县培石乡读书村三社谭龙吾家里来了常客——背着药箱的乡卫生院医生谭家龙。“血压正常,血糖也正常,你们两人都控制得挺好。”谭家龙对谭龙吾夫妻说。谭家龙是谭龙吾夫妻俩的签约医生,签约1年多来,每隔10来天,谭家龙就会到谭龙吾家,为他和老伴量血压、测血糖。
从“签”到“约”,方式创新体现服务的温度
2017年12月的一个下午,巫山县培石乡读书村三社谭龙吾家里来了常客——背着药箱的乡卫生院医生谭家龙。“血压正常,血糖也正常,你们两人都控制得挺好。”谭家龙对谭龙吾夫妻说。谭家龙是谭龙吾夫妻俩的签约医生,签约1年多来,每隔10来天,谭家龙就会到谭龙吾家,为他和老伴量血压、测血糖。
谭龙吾没想到,只是签了一个简单的合约,就真的有家庭医生经常上门诊疗。以前有生疮害病,都是自己走到医院看病抓药,签约后,家庭医生转向“下乡走诊”,到家来检查身体,把病症拦截到“门外”,这样的服务真的挺好。 谭龙吾说。
从“一”到“多”,内涵拓展体现服务的广度
“谢谢你为我免费安装子宫托,还像家人一样给我送钱送物。”家住合川区大石街道牌湾村的陈才贞很感谢她的家庭医生印义华。
去年8月的一个早上,大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印义华团队,如往常一样准时出发开展签约服务,刚走出大石场口,大雨就不期而至,他们只好用白大褂当作雨衣,沿着泥泞的小道一路跑到牌湾村。
刚进村,一栋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垒成的小房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来到这栋简陋的房子里,阵阵难闻的霉臭味扑面而来,破旧的蚊帐、脱色且带着补丁的棉被似乎证实着这个家庭的贫苦,40多岁的陈才贞正在床上无精打采的躺着,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度子宫脱垂、高血压20多年,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在得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含义、内容和形式后,陈才贞与印义华团队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签约后,印义华马上为她免费做了应急处理。随后一段时间内,为他预约了区人民医院的专家,确定治疗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医治,陈才贞恢复行动,可以试着下床活动了。
这只是重庆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服务内涵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拓展到预约就诊、预约挂号、及时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及康复理疗、居家看护、托老关怀等,服务对象也从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儿童和特困人员,扩大到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卡贫困户等为主的重点人群。
从“独立”到“团队”,能力增强提升服务的高度
沙坪坝双碑街道松江村家庭医生团队在上门随访服务时发现,65岁的方小平老人右腿股骨手术恢复效果一直不理想。听到医生敲门,独自在家的方大爷拖着病腿从床边移到门口,不到10米的距离,花了近10分钟时间。
“如果不采用康复措施,再躺下去也无法恢复正常。”团队队长主任秦洪斌来到方大爷家查看情况后,决定将其转移到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秦洪斌团队一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方大爷重新站了起来,可以自己下地行走,生活也能基本自理。
据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伍永红介绍,自去年7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该中心已组建了4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支团队5人,由全科医生、公卫医师、护士和健康管理师等人员构成,轮流为双碑街社区、自由村社区、堆金村社区、勤居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目前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超过32%。
像方大爷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医生会上门服务,对于大多数家庭,家庭医生团队则会定期进入小区集中开展健康宣讲、义诊、用药指导。
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不仅给居民群众带来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也让分级诊疗制度描绘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性病分治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
市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分级诊疗下转患者年增长50%,县域内就诊率达90%,较2016年同期有了明显增长。
从“一”到“多”,内涵拓展体现服务的广度
“谢谢你为我免费安装子宫托,还像家人一样给我送钱送物。”家住合川区大石街道牌湾村的陈才贞很感谢她的家庭医生印义华。
去年8月的一个早上,大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印义华团队,如往常一样准时出发开展签约服务,刚走出大石场口,大雨就不期而至,他们只好用白大褂当作雨衣,沿着泥泞的小道一路跑到牌湾村。
刚进村,一栋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垒成的小房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来到这栋简陋的房子里,阵阵难闻的霉臭味扑面而来,破旧的蚊帐、脱色且带着补丁的棉被似乎证实着这个家庭的贫苦,40多岁的陈才贞正在床上无精打采的躺着,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度子宫脱垂、高血压20多年,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在得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含义、内容和形式后,陈才贞与印义华团队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签约后,印义华马上为她免费做了应急处理。随后一段时间内,为他预约了区人民医院的专家,确定治疗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医治,陈才贞恢复行动,可以试着下床活动了。
这只是重庆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服务内涵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拓展到预约就诊、预约挂号、及时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及康复理疗、居家看护、托老关怀等,服务对象也从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儿童和特困人员,扩大到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卡贫困户等为主的重点人群。
从“独立”到“团队”,能力增强提升服务的高度
沙坪坝双碑街道松江村家庭医生团队在上门随访服务时发现,65岁的方小平老人右腿股骨手术恢复效果一直不理想。听到医生敲门,独自在家的方大爷拖着病腿从床边移到门口,不到10米的距离,花了近10分钟时间。
“如果不采用康复措施,再躺下去也无法恢复正常。”团队队长主任秦洪斌来到方大爷家查看情况后,决定将其转移到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秦洪斌团队一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方大爷重新站了起来,可以自己下地行走,生活也能基本自理。
据双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伍永红介绍,自去年7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该中心已组建了4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支团队5人,由全科医生、公卫医师、护士和健康管理师等人员构成,轮流为双碑街社区、自由村社区、堆金村社区、勤居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目前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超过32%。
像方大爷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医生会上门服务,对于大多数家庭,家庭医生团队则会定期进入小区集中开展健康宣讲、义诊、用药指导。
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不仅给居民群众带来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也让分级诊疗制度描绘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性病分治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
市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分级诊疗下转患者年增长50%,县域内就诊率达90%,较2016年同期有了明显增长。
从“5元”到“10元”,良性机制迎来服务的长度
2017年,重庆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良性运转机制,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签约服务主体、对象等内容,在收付费机制、便捷服务、内在激励与外部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落实组织保障和职责任务。出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对基层的稳定投入,从制度上保障财政投入。会同市财政出台文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从2016年起,按签约居民家庭人数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支付签约补助金,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市委市政府纳入民生实事,签约补助金提高至每人每年10元,签约家庭参保人员医保门诊统筹标准提高至人均60元,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印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参考服务项目,指导区县开展分类签约、有偿签约、个性化签约,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实施。
2017年,重庆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良性运转机制,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签约服务主体、对象等内容,在收付费机制、便捷服务、内在激励与外部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落实组织保障和职责任务。出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对基层的稳定投入,从制度上保障财政投入。会同市财政出台文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从2016年起,按签约居民家庭人数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支付签约补助金,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市委市政府纳入民生实事,签约补助金提高至每人每年10元,签约家庭参保人员医保门诊统筹标准提高至人均60元,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印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参考服务项目,指导区县开展分类签约、有偿签约、个性化签约,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