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下辖的长春、清水、岔河、山坳、桃坪、平溪等8个村,每个村名都蕴藏着一首山水田园诗,寄托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遗憾的是,这里却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深度”二字,深深地刺痛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心,也深深地影响着重庆市卫生计生扶贫集团的干部和群众,尤其是驻村的第一书记们。
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则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要坚决啃下深度贫困群众脱贫这块硬骨头。”
这里,我们是谁?我们是新时代的开创者、建设者,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是第一书记。
三天的金溪之行,常听见:书记们将村子,称为我们村;村民们将书记,称为我们书记。你中有我,我心有你!鱼水之情,溢于言表。
金溪镇在变化,老百姓在变化,第一书记们也在成长。
“村里住的都是我的亲人,为亲人办事,咋会偷懒?”
王云川,来自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 53岁,2000年入党,是驻村第一书记中年龄最大的,也是主动要求下来的。
采访王云川的时候,他刚从坡上下来,厚厚的眼镜边上有颗米大的干泥巴,整个镜片雾蒙蒙的,脚上的解放鞋粘满泥土,裤管一高一低,左手持拐杖,右手拿镰刀。
拐杖,防滑、驱蛇;镰刀,割草、开路。
要不是胸前挂着的工作牌,你不会想到他来自主城一家大医院。仔细端详他的工作照,再打量他的装扮,仍然无法相信“他”就是他。
说起转变,王云川疲惫的眼睛瞬间亮了,兴奋地说起七个鸡蛋的故事。
“村民们之纯朴,你简直无法想象,只要实实在在地办实事,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王云川的思绪回到三月前。
为了更好地发展猕猴桃产业,王云川和村干部们绞尽脑汁,多方筹资,组织村民从山脚修了一条2公里的产业路到半山腰。产业路经过半山腰聂恒洋的家门口,解决了一辈子出门走羊肠山路的困境。
为表达感激之情,70多岁的聂恒洋多次邀请王云川去家中吃饭。一天中午,王云川正在老人家门前的猕猴桃基地忙碌时,聂某再次邀请。
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了上来。碗不大,上面只有不多的几根面条,下面全是荷包蛋,王云川惊呆了,视线瞬间模糊,数了好几遍,才数清楚, 7个。
再看两位老人的碗里,只有面条和蔬菜。
王云川内心翻腾,没有说话,转过背,眼泪落在碗里了。
老人掩饰着尴尬,憨厚地说“吃了不够,还有,还有,自家的土鸡蛋。”
再次提起这段,王云川伸出被荆棘划出道道伤痕的手不停地拭眼睛,久久没有说话。
“你吃完了吗?”
“能不吃完吗?”
“什么味道?”
“甜味、酸味、五味杂陈。”
“土鸡蛋,按当地市场价,可以卖到2元钱一个,14元,两位老人家可以用来办好多事了。”王云川低头拨弄着挂在胸前的工作牌,驻村第一书记,几个大字,在太阳底下,格外醒目。
七个荷包蛋,成为了王云川心头最温暖的记忆。
从此,53岁的他迷上了清水村,仿佛找到了自己失去的青春,每天走村串户,修产业路,挖基地,他忙碌的身影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能不忙吗?村里住的都是我的亲人,为亲人办事,咋会偷懒?”
采访中,记者听闻了许多群众把干部当亲人的故事。
桃坪村第一书记陈刚说起和村民的关系,也是饱含热泪。
“我买鸡,他们一般都不卖给我,还常对我说,你想吃,随便捉几只去就是了,要给钱买的话,我们是不卖给你的。”
金溪社区第一书记时杰,提起村民对他的好,也是感慨万千。“我们村的易春涛为了感谢我解决他的实际困难,事前不打招呼,提了一大袋腊肉和土鸡蛋专门跑到重庆,要到我家去感谢,我当时还在金溪的,电话劝了很久,才将他劝回来。”
“驻村就是要驻心,脚上粘的泥土多了,离老百姓的心就近了”。驻乡工作队联络员邬亮很有感触地说“鱼水情深,靠的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给群众最大的尊重,同时,更要靠为群众谋利益时的责任和担当。在这里,我们收获的远比给老百姓的多得多,他们给我们的,实际就是一堂堂最生动的党课。”
“我不需要办公室,我的办公室就在田间地头”
采访平溪村第一书记全克军的时候,我们提出去他的办公室看看,他说,“我不需要办公室,我的办公室就在田间地头。”
和他一样,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的还有这样一位。
田杰,32岁,来自重医附一院,驻长春村第一书记,也是全镇驻村第一书记中最年轻的。2007年,21岁的田杰入了党。来之前,他在单位从事数字资源管理工作,离农村工作很远。
去年,驻村伊始,他便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民意。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贫困户因历史遗留问题而有怨言,有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为密切联系群众、和谐干群关系,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他决定自掏腰包向贫困户租一亩地来种植农作物。
种植过程中,他购买贫困户的种子,雇请贫困户播种、耕地、收割。和他们一道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
“田书记租我们的地,买我们的种子,请我们耕种,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每天还给我们讲一些政策和故事,鼓励我们要有信心。”正在给田杰玉米施肥的贫困户任安章充满感激地说。
“他其实是变相地扶持我们。”“他合适得很,像他这样的干部来一打,我们都欢迎。”在一旁除草的任安章的老婆抢过话说道。
几个月下来,这块租地成了贫困户们聚集的场所。只要看他到地里去,他们都会去凑闹热,渐渐地,心与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慢慢靠拢,没有隔阂,也没有戒备。
田杰,也掌握了他们的很多小秘密。
他知道了张三种了玉米为什么不去管他,因为他在等扶贫补助款。
他知道了李四为什么要给儿子的户口分出去,因为他想要吃低保。
他还知道王二田土撂荒,不愿意脱贫,因为脱贫了就没有低保兜底了。
...............
除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的,这算是最可怕的一种精神贫困。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没有战胜贫穷的勇气。
“能打开贫困枷锁的,只有唯一的钥匙——治心。”田杰似乎找到了窍门,一双近视眼闪烁着异乎寻常的光芒。
于是,在他的租地里,开始精神扶贫。
然而,治心的过程比治病更难。
可田杰不怕困难。他知道再难,这一课迟早都得补上。于是,他除了在农户家里,就是泡在那块租地里。
用“乡村人”讲乡村事的鲜活方式,鼓励他们,为他们打气,同时,还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发展对策。几个月下来,讲多了,讲透了,贫困户们的思想疙瘩解开了,脸上的笑容绽开了。贫困户任兴国眼中闪动着火花,“他把我们的心治好了,我们的精气神都出来了。”
“不要指望别人,我们才是自己的贵人。”这是田杰常对他们说的话。
如今,35户贫困户117人,踊跃参与农业合作股份,其积极性前所未有。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却不再是原来的人了。
“我从来不关机,怕村民们找不到我”
刘昶,来自重医附二院,20岁入党,如今已是有16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他当过兵,性格直爽 ,做事风风火火。
他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常常有奇思妙想闪过他的大脑。
刚到村子里不久,他利用单位的优势,向重医附二院输出了很多本村的护工,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实际问题。
但两个月后,刘昶觉得,为什么不让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开公司呢,如果在黔江有医院的地方,就有咱们村的护工,那多好!
于是,打造黔江区的金牌护工,成了刘昶的梦想。
村民们从来不敢做梦,也不大会做梦。
而刘昶却觉得,这个梦可以变为现实。
第一步,物色带头人。在广州打工的田维仙,闯进了他的视钱。
“两个月来,他天天打电话,打了几十个,又是微信聊。一个书记,这样看得起我,让我很感动”。匆匆结束开了几年的美容院,田维仙踏上了回乡的路。
陈许生来了,清水村人,原腾讯公司主管
姚永良来了,山坳村人,原浙江创业。
谭金铭来了,黔江人,刚毕业的女大学生。
后来,他们都成了公司的股东和高管。
每天,刘书记带着他们忙里忙外,到处接洽。
联系医院,见院长、见医生;联系培训学校,申请免除学费;凑资金,租房子、办执照、订制服……刘昶样样都亲自参与。
这些都不难,难的是招聘员工。
女的觉得侍候人下贱,男的根本不屑。
没有人来,刘昶的梦想拐了一个弯。
本村人不来,招外村的,外村人不来,招全镇的,全镇的不来,扩大到全区招。
终于,前后147人参加了职业技术培训。
三个月的精心准备,重庆市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22人上岗。
“政府给我们免除培训费、还联系多家医院,如今我们的护工分布在黔江区五家医院,甚至连养老院都有我们派去的护工了。”既是护工,也是副总经理的姚永良一脸骄傲地说。
“金溪护工,就是我们的名片。现在每月一般能收入4000多元,有的可收入5000多元,如果足够勤快的话,还可高达8000多元,以后做大了,还可以分红。”
金溪护工,金牌护理。梦想越来越近了。
“我从来不关机,怕村民找不到我。”
“他帮助我们做这么多,水都不肯喝,碰到我们没有电话费时,还常自掏腰包给我们充话费。” 田维仙一边说,一边请记者帮忙给他们说说情,“我们想请刘书记吃顿饭,他不答应,你给我们想想办法。”田维仙脸一真诚地笑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映照着她的脸,熠熠生辉。
山坳村,山之坳,翻过这个坳,迎来的将会是怎样的一片新天地?
和刘昶一样,平溪村第一书记全克军,也是一位爱做梦的人。
他把“互联网+乡村”建设的理念融入扶贫工作中。创建村微信公众号;搭建电商销售渠道“平溪农场”,推销村里的农副产品;开通钉钉办公软件,把全村拧成“一股绳”合力脱贫攻坚。
刘昶的梦想还在生长。
全克军的梦想也还在生长。
金溪人的梦想更是持续在生长。
我们不知道梦想何时而生,我们所知道的是,只要有真正为百姓谋幸福,有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就能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就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桃坪村第一书记陈刚的话犹在耳边:“真是揪心得很,如果不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我就觉得对不起这些纯朴的老百姓。”
车行山间,极目远眺。晨曦初露,朝霞满天。
金溪的水潺潺地流着, 穿透山村的贫穷,穿透山野间沉寂的岁月,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清水村第一书记王云川右手持拐杖,左手拿镰刀,正上山去猕猴桃基地。

平溪村第一书记全克军正在收集村民们从高山上运到路边的红薯和南瓜。

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正在走访贫困户。

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整治长春村5组河道清洁。

金溪居委第一书记时杰和合作社成员一起抬肥料施肥。

桃坪村第一书记陈刚与合作社社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海椒培土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