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医改进入攻坚期,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份民生“答卷”承载着重庆3300万人的健康与希望。
自2015年起,重庆启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方面下力气,攻难题,改进医疗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把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方便的医疗服务带给群众。
让信息“跑”在前面,主动作为赢来患者口碑
长期以来,挂号排队像“春运”、做个检查“跑断腿”等问题长期被群众诟病。如何畅通就医信息,让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是摆在医改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10月12日早上9点30分,陈嘉琪带着4岁儿子来到重医儿童医院呼吸科复诊。她预约的就诊时间段是9点40分至9点50分,到了分诊台,候诊屏幕显示,在他们之前还有2人,时间刚刚好。
“我不用一大早到医院排队挂号了,方便太多了。”陈嘉琪有些感慨。
让信息“跑”在患者前面,主动作为赢来患者口碑。这是重医儿童医院近年来提高现代医院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效率的一个缩影。
来自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目前,重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预约诊疗服务已实现全覆盖,所有三级医院已开展多种形式预约诊疗。
重庆各医院尤其是号源紧张的三甲医院,努力为患者提供更精细的预约挂号服务。其中,重医附二院分时微信预约挂号可以精确到每5分钟,重医儿童医院礼嘉分院微信预约挂号可以精确到每10分钟,重医附一院、市妇幼保健院手机APP预约挂号可以精确到每30分钟。
在分时就诊环节,重医儿童医院礼嘉分院、市妇幼保健院实现了通过微信或手机APP预约挂号后系统直接进行分诊,无需到现场挂号窗口再次取号,无需到分诊台再次分诊。重医附一院预约挂号后可直接在自助终端机取号,有效减少了患者就诊排队的次数。
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如今,“指尖上的医院”遍地开花。患者动动指尖,挂号、缴费、查看报告就能完成。
借助“互联网+” 让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基层
精确到分钟的预约服务、实时候诊提醒、在医院下单就可回家坐等煎好的中药快递上门……在重庆,医疗卫生服务与前沿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打造的“智慧医院”,正在逐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测完心电图后,数据通过这个小盒子,就会实时传到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日前,在大渡口区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医生刚把该院骨科老人陈淑敏的检查结果通过传到大坪医院。
10分钟后,诊断结果就反馈回来。报告显示,老人心脏有早搏,且有心肌缺血症状。“有了上级医生的诊断,我们也放心。”老人的女儿江筱红说。
“我们建设远程心电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居民看病,减轻居民看病负担。”大渡口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辛力介绍,远程诊断的每份报告都要求中级职称以上的主治医生来把关,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
推动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正是重庆“智慧医院”建设一项重点工作。借助视频远程会诊、临床影像实时查阅等信息化平台,重庆市优质医疗资源可辐射到区县、乡镇。目前,重庆正在推进二级及以上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截止今年10月底,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54个,远程诊疗167.5万人次。
便民、惠民的细节反映在一项项有温度的政策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重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5个检验项目、50个影像检查项目在同级医疗机构内、下级对上级医疗机构、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结果实现了互认;缩短医院排队等候时间——不少医院开通了支付宝或微信预约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等功能,患者可借助手机、电脑、自助设备等渠道,在线体验门诊缴费、线上问诊等便捷就医服务,多种医疗信息实现了“一屏共享”……
美丽就在患者身边 让“医疗环境美,就医人文美”
便民服务的细节也体现在患者就医环境潜移默化地变化上。让美丽就在患者身边——去年6月,重庆启动“美丽医院”建设,并将其作为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
医院道路更整洁了、人流更通畅了,还专门建起了漫画长廊,让人身心愉悦……最近,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医的患者对医院院容院貌的改变印象深刻。“在过去,情况可不是这样的。”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张维说,因为历史原因,医院用地面积严重不足,加上各建筑物的修建及装饰时间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风格杂乱,新旧参半,缺乏美感、存在隐患;院内主要道路及巷道、人行步道、花坛和绿化带等错综复杂,极大影响了医院整体形象。
结合“美丽医院”建设,肿瘤医院打响了一场“老院焕新”的攻坚战。以排除隐患、美化环境、优化布局、完善功能为目的,医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对院区环境、景观、道路及建筑立面等进行“五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造。“目前,医院整体环境洁净、清新、安静、舒适,体现沙磁文化传承、医疗及人居环境优美、彰显医院品味与内涵。”张维说。
人流量密集的重医儿童医院则重点推动了“厕所革命”。先后投入77万元改造厕所硬件(增加扶手、挂钩,改善通风等),积极试点打造智慧厕所,将实时监测厕所氨气、硫化氢,温湿度以及如厕蹲位使用情况,还有烟感监测报警。
既要“环境美”,也要“服务美”“人文美”,一年多来,重庆各级医疗机构通过有力开展“厕所革命”、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等举措,从提升医院“颜值”开始,推进医院内涵建设,推动“美丽医院”常态长效,切实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以患者中心”:多学科联合诊疗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改善医疗服务,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从“能看上病”变成“看得好病”。复杂疾病更需精准治疗,让医院、医生资源整合起来、共享起来,解除患者的痛苦,这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题中之意。
让肿瘤治疗由“单兵作战”变为“协同配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重庆较早开展起了肿瘤多学科连着诊疗模式(MDT)。“如今这一模式已实现从住院到门诊,从常见瘤种到交叉学科的广覆盖。”医院副院长周宏介绍。
而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则实施了“中心制”临床诊疗,让病情复杂的患者能在一个中心完成所有病症的诊断治疗。
文奶奶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最近,咳嗽两个月的她入院后就住进了呼吸中心,由呼吸内科、胸外科联合为其提供诊疗服务。随后,放射科医生也加入到呼吸中心医生组建的多中心医疗团队中,精确诊断出文奶奶的病症为肺脓肿,并进行了精准治疗。
“以病人为中心,不仅打破了传统医疗就诊模式中的科室壁垒,也主动为患者建立了一条从住院治疗到出院康复连续且无缝隙的医疗服务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院长周善璧说道。
在重庆,以肿瘤、心血管等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已有1.47万人次接受多学科联合诊疗,有效缩短了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巴南区人民医院还提出了多层级医疗质量夜查房模式,推进医、药、护、技、院感的联合查房,确保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面对急诊病人,重庆的急诊急救服务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在大渡口区人民医院,就成立了区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并建立了标准的服务流程。
“目前,医院急诊科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固定医师占在岗医师比例78.94%,固定护士占在岗护士的比例93.5%,有效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的高效治疗。”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称,在优质护理服务方面,通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优质护理全覆盖,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覆盖率达96.96%。10家医院还探索开设了麻醉门诊、疼痛门诊,40家医院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分娩镇痛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