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武:不须汤饼试何郎
2022-07-25 09:16 来源:宣教中心编辑部

“禁忌是经验的总结,教训的结晶,文明的智慧。医学上从‘禁忌’入手,可以减少许多医疗失误。”“医疗安全是医疗领域一个经典话题。”“没有禁忌的医疗行为都是危险的!”

王辉武教授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在他的《中医禁忌学》一书上写完赠言,打开了话匣子。简单的几句开场白,是他几十年的经验总结,有感情、抓人心,彰显了医者的情怀和担当,更体现出这位全国首届名中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水平。

书山有路勤为径

1943年,王辉武出生于四川资阳,他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幸运的是,爷爷是他和哥哥的家庭私塾老师,教他们学习《三字经》《论语》《中庸》《诗经》《幼学琼林》等。当时虽然不懂书中的道理,但在爷爷诗书传家理念影响下,他们从小就明白读书的重要,养成好学的习惯。不幸的是,高中还未毕业,就遇上三年大饥荒,粮食奇缺,学校停课,不满17岁的王辉武只好辍学回家当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力不从心、苦不堪言。

体弱多病的王辉武偶尔去公社医院看病,“医生”在他心中成为一种向往的职业。小小巧巧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开方治病,轻松又不繁重。他想:“我读过高中,学医也许是一条可供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

1961年的夏天,他借来了一本《医学三字经》开始抄写。旁人觉得这个孩子傻乎乎的很好笑,说:“这娃天真,人都快饿死了,还读书!”在旁人的讥笑声中,18岁的王辉武一面手抄医书,一面阅读。在随后的两年里,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抄书、读书、背书。

王辉武这股求知劲头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名人。1963年夏天,资阳县组织全县停办高中进行复学招生考试。“读书狂人”王辉武一大早赶到学校去报名,却因为休学证明遗失,没有报上名。第二天临考时,不甘心的王辉武站在教室外边看着其他同学进入考场,羡慕又懊恼。旁边一位认识他的敲钟报时师傅问他:“为啥还不进去考试?”他沮丧地说:“我没有报名。”“报啥名?进去嘛,都认识你这个读书狂人!”还真是的,一周后学校发榜,王辉武成为复读班的三十名学生之一。1964年,他又顺利地考取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1970年毕业,成为当时让大家羡慕的“公家人”。

王辉武十分珍惜读书时间,他开始博览医书,第一学年的内经、诊断与中药三门考试课都是“全优”。

大二时, 有着美术特长的王辉武被推选为学生会宣传干事,负责板报文字和美编工作。这不仅满足了他对书法绘画的爱好,也加深了他对中医这门与中国书画同为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的理解。后来他到成都军区五七干校劳动锻炼,那里经常有大型的会议与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出墙报都是他的事,他乐此不疲,干得有声有色。毕业分配时,领导有意留他参军,他认真权衡了学医与学画的利弊,还有在农村挨饿的经历,毅然决定放弃参军学画的“肥差”。

回想当年的选择,他一脸幸福:“饥饿方知饭香,偷读一目十行。我为自己正确的选择感到庆幸!我很幸运学了中医,凭借一技之长既满足了自己生活的需求,也能帮助别人解除病患的痛苦。”

从医数十年,他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名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名中医。

勤学善思惜光阴

王辉武可以说是嗜书如命、惜时如金。看病、读书、写文章是王辉武一生最大的快乐,他说:“闲暇时读书,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没有什么快乐比得上读书了。”在他诊室的小黑板上,醒目地写着“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莫过五分钟”,用以警醒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王辉武常常告诫学生:人生苦短,一寸光阴一寸金,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每个人每一天都有24小时,不会少一秒,不会多一秒,关键看你自己如何珍惜;临床看病空隙、候车乘车时间、周末时间、节假日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必须抓紧。

“学医有如盛粥,一大桶粥,干货必然沉底,隐而不见,浮在上面的清汤寡水又怎能充饥饱肚呢?在热闹的环境中做学问,一定要深度下潜,真正的高手往往在相对平静的基层。”

王辉武的学生阳正国说:“他第一次给我们开会提出的要求就是,不准收看电视连续剧。在晚上8点到11点,必须看书学习。说连续剧常年不停,一个接一个,有一种诱惑力,让人欲罢不能。作为医生,不同一般行业,业余时间必须学习。每逢节假日,老师总会用短信委婉提醒我们,除了陪好家人以外,应该珍惜假期难得的‘清闲’,好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对于时间,他可以说是非常吝啬的。”

王辉武40多岁时,经常胃疼,当时他在进行《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的撰写工作。每天工作量之大,是很多人难以承受的。仅仅校阅一遍文稿,就要耗时两个多月。当时,他最担心健康出问题,见不到心爱的著作出版,时刻有“生命只有6个月”的紧迫感。

在一些人宣称读书无用时,王辉武却说:“其实,读书仍然用途无穷,电脑上网代替不了读书,有生之年我还得读书,在读书中进步,在读书中快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辉武教授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一生勤奋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即便如此,他还是在自己的《老医真言》一书中谦虚地写道:“诗学百日通未通,字与二王总不同。平生好弄纸和笔,多在望闻问切中。”

闲言碎语总关情

王辉武视患者为师友,为方便患者就诊,坚持每周至少7个半天的门诊,对外地患者往往额外加号;经常深入基层进行义诊或技术指导、学术讲座,获得患者及同行的广泛赞誉,其所言所行,在中医界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刘荣满是位来自大别山的女孩。2005年大学毕业后,原本学习中医的她,因为家庭生活窘困,应聘来到重庆一家外资企业,改行做了英语翻译。期间,她工作顺水顺风,一直干到部门主管,日子过得也很滋润。然而,2013年春天的一场大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因为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原本身体单薄的刘荣满突然病倒。疾病缠身的日子里,学医出身的她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心力憔悴。她找到王辉武看病,效果很好。2013年5月,刘荣满毅然辞职,回归中医行业,也是从那时起,心中默默期待有朝一日能拜王辉武为师。后来,她的启蒙恩师夏睿明极力引荐,王辉武答应了她的请求。那天晚上,刘荣满兴奋得一夜没睡,至今回忆起来还是一脸的幸福。

王辉武对每一位患者,无论远近亲疏,都悉心诊断。不少患者和他结成朋友,甚至从患者变成他的学生。

他说:“作为医生,主要责任在于寻觅真相,据此捕捉真凶,消灭之,以呵护健康。诊室的咫尺之间,上演的是社会缩影,反映的是人间百态,窥见的是百姓冷暖。在这里悲喜交加、生死逆转也是瞬间之事。”

每天,都能从他和患者的对话中听到情真意切,虽是闲言碎语,却透着中医文化的温暖之情和人文关怀。

他常说:“做医生要以诚为本,要把真情留给患者。患者始终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用药效果好不好,用多大的剂量等,是从患者身上逐步得到了检验,通过积累,才从以前的小医生,成为了现在的老中医。别人都说我们老中医经验丰富,是谁给我们的?是患者教我们的。所以第一我们要关注患者,第二要尊重患者,第三要欣赏患者。每一个学医者,都要有一颗虚心好学的诚心。对前人留下的经典医籍,必须诚心诚意研读领会,到了学有所成的时候,更应该以热忱之心对待患者,不遗余力地为患者解难。如果没有这种职业态度,就不可能有精湛的医术,也难成大医。”

良医从善重创新

王辉武擅治疑难杂症,对功能性便秘、顽固性失眠、慢性咽炎等有专题研究,对疗效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尊崇经方,善用时方但不囿于成方,且能独出心裁创制新方,创制了“化湿汤”“头风汤”“开胃饮”“鹿衔止咳饮”“运脾通润汤”“清润通冲剂”及“合欢解郁汤”等系列院内制剂,创建失眠特色专科,完善了睡眠障碍的中医方案。

他努力求新,大胆创见,通过临床实践与理论思考,提出“湿为病毒说”“郁乃心病”“久病皆郁”“七情之外另有情”“八法皆为通法”等学术观点,为疑难病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经同道反复验证,获得了广泛认可。

他认为学术传承是中医发展的关键环节,潜心教学,多次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建立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长期参与重庆医科大学不同层次学生的《中医学》教学,指导包括“中医传承博士后”“全国优才”在内的高级中医药临床人才30余人,为各个单位培养了数十名中医骨干人才,成功地发现一些中医特质人才,并悉心指导,因材施教,使其在各自领域中显露头角。

他先后主持了四川省中医管理局课题“壮阳固本膏穴位帖敷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症的临床研究”和“清润通冲剂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先后获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重庆市振兴中医药基金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勤学、苦思、实干,善于提练总结。王辉武著有《实用中医禁忌学》《伤寒论使用手册》《中医临床新用》《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老医真言》等书籍。

良医从善,王辉武积数十年从业经验,著书立说。

对闻名全国的名医王辉武来讲,青年时期选择中医,也许只是当时困境中养家糊口的一种需要。而今天,这种需要却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他的生活,融入了他一生追索和守望的精神殿堂——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中医禁忌填空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保健热潮,滥用中药进补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们习惯地追求“宜”,从来不说有啥不宜的地方,以至于许多医疗事故与药物安全问题成了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王辉武则认为,求健康,着急不得。“医疗保健”也必须重视禁忌与不宜。

中医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学问。王辉武提倡治病和保健要顺势而为。中医之道在于“变”。临床用药的量化、规范,是提高疗效、保障安全的首要。药有偏性,中病即止,不可过偏,更不能滥用。

有一次,一位肝病患者找他看病。处方时他开了7剂中药。但是患者却不愿意走,坚持要开一个月30剂的药。他耐心解释说病情是变化的,不能一次开过多的药。但这位患者却说,“我这病跑遍了北京上海,感觉就没有变化,查血还是老样子,让我每周来一次,会有什么变化?是不是为了多收挂号费?”王辉武说,患者哪里知道,有效之方,只需一付药。一开就是几十付药,病情变了不能用,导致药材浪费;勉强用之,非但于病无益,甚至会出现毒副作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王辉武在临床中就发现病家对禁忌知识的渴求。当时医学界尚缺这方面的研究,于是他便潜下心来着手中医禁忌的专题研究。

1986年,他出版了《病家百忌》,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医学禁忌”这个命题,强调禁忌理念在治未病、保证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王辉武构建的中医禁忌学,填补医学禁忌学术空白,并率先在临证中广泛应用,带动了科普出版界大量禁忌图书的出版。

2009年,他又出版了《实用中医禁忌学》,这是没有人专题研究过的问题,一时成为学术选题的亮点。

数十年来,他同时举办各种禁忌学术讲座,培养了临床医师的禁忌思维品质,减少了医疗失误与差错,满足了临床和民众对禁忌的需求。

2018年,他出版了更加精细严谨的《中医禁忌学》。这项经历半个世纪研究的成果,犹如真金在烈火中炼出来。它的价值,让人想起“傅粉何郎”的典故,这枝“细蕊黄金嫩,繁花白雪香,共谁连璧向河阳,自是不须汤饼试何郎”的新蕾,在中医学全面振兴的大潮中,得到重视,好评如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相关专家专门为此撰文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媒体上。

中医药界知名专家温长路写到:“禁忌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禁忌是维护医疗行为的圭臬,禁忌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利器,禁忌可以制衡人的自然本性,是质朴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和人人健康的有力武器。一群学者,为着一个目标,一头扎进浩瀚的古籍海洋中去搜寻,一走就是50年,这就是中医人的情怀!”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