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防控专家何继菲
2022-07-28 09:46 来源:宣教中心编辑部

1981年出生的何继菲看上去纤细、娇小,如果你把她看成懦弱而娇怯小女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是医者,她独立勇敢,内心强大,似乎有着超能量,总给人一种阳光向上的感觉,工作起来,严格又细致。

何继菲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是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公共卫生医师,她与院长赖晓东等10名本院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疫。

“就是一种职业思维习惯”

2020年初,湖北疫情告急,勇敢的何继菲主动请缨驰援湖北,毅然退掉回老家的机票,泪别丈夫和年幼的儿子,随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承担院感防控工作。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作为第一支整建制接管重症病房的援助团队,何继菲是该队唯一一位专职从事院感防控工作的队员。

2月2日抵达武汉,她便放下行李,第一时间开展感控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医用防护口罩怎么戴、怎么脱,如何检查密合性;穿脱防护服,如何卷边而不污染到内层和接触到外层污染面;摘取护目镜一定要闭眼等细节问题绝不马虎,实行“人人考核过关”原则。每当最后一人完成考核时,已至深夜。在全队医护人员进入梦乡时,她却还在争分夺秒地准备第二天的工作预案。

为快速熟悉环境和接管病区情况,她第一批进入整建制接管的重症病房,开展实地勘察。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再到污染区,根据改建病房的实际情况,她迅速制定出符合感控要求的布局流程。对每一道门,每一道防护流程,都仔细推敲、反复对比和优化,做到各区域之间流程不交叉、不污染,最大限度为隔离区的医务人员提供物理保障,制定《医疗队驻地疫情防控管理制度》《驻地感染防控流程》;同时,负责接管病区的隔离病区、“三区两通道”的设置以及工作流程梳理,为病区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人群,做好防护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何继菲快人快语。首先,传染源在病房里,就要做好病房的床沿、地面等环境的消毒工作;新冠病毒主要是飞沫、接触传播,那么要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医护人员在病房工作,属于易感染人群,就得做好他们的防护工作。

何继菲说,防护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病房、酒店使用的消毒剂未必达到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那就要想办法;病房的卫生间,每名队员出来以后都必须先洗30分钟热水澡,这地方人员流动大,属于重点区域,她要求每天必须进行两次消毒。

防护服、口罩等重要的防护用品,各地捐赠的品牌、批次、型号不一。有的帽子比较大,就要做好颈部的密闭工作;有的胸前有粘条,有的没有;有的带鞋套,有的不带鞋套。那么,帮助队员穿戴时,都有不同的要求。最需要细心检查的是防护服有没有破损。何继菲和队里另外3名负责防护的护士,每天都要在医护人员进去之前仔细检查,把不合格的防护服挑拣出来。他们知道,任何疏忽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所有医护人员进病房时穿戴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何继菲和3名同事都会进行登记。“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精准地查询、追踪。我儿子今年7岁,从小就会七步洗手法。”何继菲骄傲地说,良好的卫生和防护习惯是养成的,可以避免很多隐患。

何继菲还想了很多“花招”,帮队员们做好防护。比如,最开始物资比较紧缺,没有专门的鞋套,怎样防止鞋底污染?将普通鞋套套上,鞋套与裤腿之间的踝部是裸露的。何继菲便让队员们再将医用垃圾袋套一层在腿上,权当做鞋套。

后来,何继菲又申请购买了雨靴。大家套上医用垃圾袋,再穿上雨靴,多层防护。“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像个企鹅,笨拙可爱,但大家感到安全踏实。”医疗队队员余慧英说。

护目镜容易起雾,看不清怎么办?何继菲尝试了很多种材料涂抹在镜片上防止起雾。后来她发现,洗手液有效,“其实我也说不清是因为什么,我就想试一下,成了!就是一种职业的思维习惯吧。”

正是这种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让何继菲为队员们织就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时时处处尽力保护着队员们。

“任何小动作都会前功尽弃”

医务人员每天接触的都是重症患者,每个人都视为潜在感染者,所以他们对驻地的防控要求也很高。

对于医疗队的队员,其实每天在驻地的时间是远大于在医院的时间,所以如何做好驻地酒店的防控,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医疗队抵达驻地后,何继菲和驻地工作人员就陆续对酒店各方面进行调整改造。酒店门口的消毒走廊,是何继菲请酒店的工作人员,将手动喷壶改成电动的;喷洒的高度、时间等,都进行了合理的设定。房间里的分区、消毒,何继菲都细心地指导大家,因地制宜想了很多办法做防护,让大家心里很踏实。

她要求队员单间式居住、分餐制用餐,分区乘坐电梯,专梯专用;医务人员返回驻地需要经过“衣物喷洒、换鞋、红外线测量体温、流动水洗手、换口罩”五关监测后,方可进入驻地,确保万无一失。

在酒店外安装了一个鞋柜,所有队员在医院穿的鞋,都需要脱在外面,严格禁止穿进酒店。

酒店外增加了一个消毒棚,所有队员从外回来进酒店之前,都得“全副武装”地通过消毒棚对自己从上到下进行消毒。

除了要先洗“消毒澡”,进入酒店还要在门口将外面所用的口罩、头套等丢进专用垃圾桶;走专门的进口通道,先洗手消毒,换上新口罩,才允许乘电梯。

拖鞋也不能穿到餐厅,分桌就餐,中途取餐必须戴上口罩,快速吃完。

不仅如此,酒店保洁员如何做清洁,餐厅要求分时段分区取餐,电梯分区,每层楼电梯口配手部消毒剂……每一个细节何继菲都需要把控,尽最大努力保障整个医疗队的防控安全。

“请大家在晚上八点,把自己当天的健康状况反馈给我!”在工作微信群里,何继菲每天都把一个二维码发到群里,需要每位队员上报自己当天的健康状况,内容包括了睡眠情况,身体情况,医院工作情况,心理状况等。

每天晚上收集好队员的健康状况后,何继菲需要对大家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如果有人感冒、咳嗽、发烧,就需要反馈给队医,对症下药。

医务人员的防护安全是医疗卫生行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院感防控无小事,一个很小的细节没注意到,就可能出现大问题。

何继菲认为,院感防控是“100-1=0”的事,不存在其他结果。比如穿脱防护服时,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扶一扶眼镜,扯一下口罩,甚至摸一下手机、揉眼睛、抠鼻子等小动作,都可能会前功尽弃。

何继菲经常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全体医疗队员健健康康地来,平平安安地回,保护好他们就是保障患者能及时更好地得到救治。

“说这么多,求的是全员平安”

清洁区更衣室里,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护士穿梭不停,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院感专家,何继菲紧紧盯着每一名即将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他们穿戴防护设备,像一位有些唠叨的“妈妈”,不停叮嘱着,时不时上手纠正,直到完全放心为止。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院感防控工作是重中之重,除了防止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交叉感染,更重要的是防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感染。如何因地制宜制定流程,如何培训医务人员的院感理念和规范操作,作为医疗队院感负责人的何继菲责任重大。

何继菲的身影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医院,对她来说,白衣天使们每天的平安出发和安全归来,是她一刻不肯放松的使命。

“走路记得慢点、轻点,还要注意扬尘,操作小心点……”

通往病房的门即将关上的那一刻,仍然能听到她的声音。

在前期,由于病房是改建的,所以原本护理组的护士站是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的半污染区。何继菲看到后,认为这样的设置导致流程洁污不分,和护理组的负责人商讨后,直接把护士站搬到了清洁区,采取“中心配液”的方式,即在清洁区配好患者所需的药,再统一送进污染区。

“这样就避免了她们在半污染区,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配液的不便,此外,也防止了护士配液视线不清楚,导致发生针刺伤的风险。”何继菲说。

一次,有位护士在污染区工作,身上防护服不小心被门刮破,在污染区的人赶快通过手机联系正在清洁区的何继菲。当时那个小女孩被吓坏了,很紧张,问她怎么办。虽然此时何继菲也很担心,但她立马冷静下来,通过手机指挥,让她赶快离开污染区,按照正规的流程脱防护服,并对破损处拍照,通过缓冲区回到清洁区,再去消毒、洗澡。还好,有惊无险。

看到防护服的破损情况,何继菲会对这次职业暴露进行评估,如果是高风险就立马进行干预,如果是低风险就持续关注情况。

来自九龙坡中医院的医疗队队员刘玥说,每次穿防护服的时候,只要何医生在旁边,就会觉得特别安心。

“每天婆婆妈妈地说那么多,求的就是全员平安!”在医疗队的日常工作中,何继菲对院感防控琐碎的细节,反复讲、天天讲。目的就是要改变人的习惯,让队员们形成习惯性自觉,在工作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每个人安全了,大家都安全。

这一组数字可以反映何继菲带领的院感组的工作:援鄂期间,共指导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5972人次;把关5类568件不达标物资;开展队员健康监测7125人次,对353人次身体不适队员,开展追溯,尽早发现感染隐患;共处理发生针刺伤、防护服破损、护目镜移位等危险暴露情况42起,均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追踪。此外,何继菲作为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协助抓好疫情一线的党建工作,共协助火线发展党员26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援汉期间的57天,他们实现了十二病区连续44天零死亡,累计救治新冠肺炎重型患者126人,收到患者感谢信115封,实现了医疗队“病患救治打胜仗、全体队员零感染、医疗服务零投诉”的目标。战疫归来,何继菲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