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张瑛苹
2018-07-09 10:53 来源:重庆晚报

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张瑛苹

我不会忘记作医学生时的宣誓:要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

行医就像走钢丝,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

……

巴掌大的小红本里,记录着张瑛苹的行医格言。她随身携带,时刻警醒自己:“当好医生,建好队伍。”

精准识“雷”,练就“火眼金睛”

5月23日晨,超声科。彩超机旁,检查床上,张瑛苹正在为一位26岁孕妇做超声检查。

左手如行云流水,来回滑动指尖点摁键盘,切换腹部、心脏条件图像,右手的探头突然定格在患者胸部十一点钟方向。因为探头执掌的力度、角度刚刚好,病理症状在屏幕的图像上清晰呈现。

注意力全在超声机的显示屏上,旁边助理医生付雪晴对她娴熟的操作手法大神般崇拜的赞美词,张瑛苹完全没有听到。

“围产期心肌病!”据女孩病史和超声图示,张瑛苹秒断,此前她已上万次对病症精确诊断。这种病症有很强的隐蔽性,如果误诊,严重的会引起患者心力衰竭。张瑛苹告诉我,病理症状就是“地雷”,超声医生不仅要用探测器把“雷”探出来,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把“雷”辨认出来,让临床医生顺利“排雷”。所以,它要求医生必须静心学习,练习操作手法,锻炼“火眼金睛”,练就识“雷”本领。

张医生的“火眼金睛”并非天成。14年前,科室仅有一台分辨率有限的二维黑白B超机,张瑛苹在几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里,从早到晚,一只手握着探头,一只手在键盘上来回点摁,眼睛紧盯屏幕,她要从朦胧的黑白图像中,去观察毫厘之间的差异,去判断各种各样的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事们说,张瑛苹总是最早来,最晚走,可张瑛苹知道,超声不能看图说话,得出精准的论断是关键。

“拼命三郎”式的学习让张瑛苹多了一个称呼——“超女”!

一台显示器、一个探头,张瑛苹的“超女”生涯一过就是35年。这期间,她每年完成超声检查13000余例,无一例投诉和事故。

修炼“内功”,铸就“学习品牌”

为提升技能,张瑛苹在科室内创建“每日5分钟”学习制度,分享超声检查新知识、少见病例、诊断误区辨识等。

付雪晴因为这“5分钟”尝到过“甜头”。“有次值夜班,一个2岁多的小朋友肚子疼,超声检查结果乍一看,是肠套叠,病情危急,急需转至上级医院立即治疗。”

小付稳了稳情绪,她知道,超声检查不能只“看图说话”,匆忙定论。她还记得,“每日5分钟”知识分享课上,同事曾分享过一例假性肠套叠病例。翻开发黄的笔记本,上面清晰记载了真假肠套叠的超声检查诊断辨别要点。精细的总结,字字管用,小付认真阅读后,成功诊断出小朋友的症状为假性肠套叠。最后,小付叮嘱家长给孩子多喝开水,揉揉肚子,无需花钱住院,孩子便可痊愈。

每日5分钟、每周学习、每月总结、不定期疑难病例讨论,结合精细化的科室及个人发展规划,超声科形成了“始于细微,成于至善”的学习品牌。

目前,科室超声造影、产前超声系统筛查达到市级领先水平。团队超声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达95%,超出国家二级医院规定线。

楼道“灭火” 萌生“换位思考”

等候时间长、病人多,吵架、插队一度成为超声科楼道里常态。解决矛盾,平抚情绪,楼道“灭火”常常要耗费医生大量的诊病时间,投入的人力还没算。

张瑛苹说,“其实,患者及其亲属们的心情,我很能理解,所以他们有什么难处,我都会尽量解决”。

于是,超声科早晨的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中午不午休并增加两班人员检查,晚上必须把等候的所有患者的检查做完才能下班。所以,张瑛苹的活动半径,也就在医院周围2公里左右。她怕住远了,病人需要她时不能及时赶到。

在费用方面,她很为患者着想。8年前,一位七旬老人被张瑛苹检查出胆管癌、肝脓肿。病情复杂,疾病多,病情重,且患病处在肝7至8段间的位置,让可视空间非常狭小,按照惯例,这种病例必须开刀。可张瑛苹犹豫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体素质能否承受得了开刀手术?虚弱的体质如何更好恢复?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还能承担开刀带来的费用吗?

在与临床反复讨论病情时,张瑛苹便提出一个冒险建议——采用置管引流术,即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脓肿穿刺的介入治疗法。即便这样做会使进针难度加大,但张瑛苹有自己的理由——花费小,创口小,恢复快,是老人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个险,她愿意冒。

在张瑛苹的超声引导下,临床医生成功实施了介入手术。那一刻,张瑛苹感到一切都值得。

如今,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张瑛苹,先后获得“重庆名医”“最美医务工作者”“重庆市医院管理年会优秀管理者”等光荣称号。

面对荣誉,张瑛苹笑笑说:“这只能代表过去,未来,我的梦是,提高超声技术,把所有的疾病诊断阻止在超声检查环节!”(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陈英

健康服务

市卫生健康导航